新浪山东 城市

东望 | 济南槐荫区,老与新的“尴尬”延续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新浪山东原创编辑/拾冷

 一座城市的“烟火味道”与“现代气质”,在城市发展的某些阶段是矛盾的。

 这在同时拥有“老城”与“新城”两个发展区域的城市,尤为明显。老城如何在城市的发展中,始终保持“韵味”,并不因新城的发展而沉沦,或被遗忘,这是中国城市始终在探寻的话题。

 济南槐荫区,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区。只是,回望槐荫区近几年的发展,在老与新之间,似乎始终处在“分割”的转态,老城并未唤醒传统的“烟火味”,而新城又因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并未形成人气的汇聚,这也造成了槐荫区“老与新”之间,尴尬地发展延续。

 2019年,槐荫区GDP以605.06亿元排名济南各区县的第6位,2012年,槐荫区282.10亿元同样排名济南各区县的第6位,8年的时间,槐荫区在济南的位次并未发生变化。

之所以设定这个区间,主要在于2011年6月,济南西站正式开通,也是从这一年,槐荫区城市面貌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随后而来的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场馆建设、济南国际医学医科中心落地,让槐荫区在济南“风光一时”。然而,相比济南对槐荫区的重视,与槐荫区提交的“答卷”相比,也仅仅是及格。而这8年,与槐荫区共同拥有“老商埠”的市中区,从2012年的第四位,到2019年已是第二位,正式跻身济南“头部”区县……

 01 失去魅力的槐荫“老商埠”

据《槐荫区志》记载,元末明初时,在现在的南大槐树街至北大槐树街之间,有一个南高北低的高岗,蜿蜒似盘龙,定名“盘龙庄”。当时庄内即已槐树遍地,槐花飘香;至明代后期,盘龙庄的槐树更是枝繁叶茂,遮阴蔽日,遂改名为“大槐树庄”。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前,分为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区。1947年,取消南、北、中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

济南解放后,先后派生出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荫街等街巷。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当时的济南市,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1966年8月更名为东风区。1973年7月复称槐荫区。1987年5月将原郊区管辖的段店镇和吴家堡镇划为槐荫区……

梳理槐荫区的历史沿革,能窥探槐荫区老城区的发展“底色”:其一,槐荫区因“槐树遍地”而得名,即便是历经岁月、战火和城市变迁,这里的槐树却能够长期存活,这也成为槐荫区自然环境底色;其二,1904年济南开埠,百年而聚的老商埠,成为槐荫历史与商业的底色。

为此,笔者检索了近三年的槐荫区政府工作报告,对老商埠区的定位大约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将老商埠作为槐荫区的招商平台。如2017年5月,老商埠项目签约,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000亩,计划投资百余亿元,借助远洋集团高端居住产品的深厚积淀,打造高端商业的特色商住区,做到历史、文化、艺术与现代商业氛围的融合,试图打造济南商业的新地标。

二是对老商埠区保持“城市双修”的态度,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其目的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具体到槐荫区是规划增强老商埠区的“城市服务功能,打造有气质、有温度的生活环境”,构建文旅消费的新模式,提高槐荫人气指数和知名度。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能大体了解老商埠区在槐荫区的定位。然而,作为百年集聚而成的老商埠区,虽在晚清时期成为山东内陆“开眼看世界”的“先行区”,几乎与青岛同期开埠,但如今的老商埠区却已经退却“先行”姿态,曾经的繁华、忙碌似乎已经被当地人冷落与遗忘。

02 “文脉”传承的渐行渐远

2017年5月签约的“槐荫区老商埠区项目”,规划范围“东至纬六路、西至纬十二路、南至经四路、北至经一路”。只是,随着“签约”的尘埃落地,从网上检索,再也没有找到相关项目进展的新闻报道。“投资百余亿元”,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未曾提到,而对老商埠区的阐述,也再次定位于招商“平台载体”,“突出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文脉传承”……

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老商埠区的规划,提出“提升百年商埠区等传统商圈和印象济南等特色商街功能品质”,繁荣丰富夜间经济,培育网红热点。由此,我们似乎看到,槐荫区近几年对老商埠区定位些许的变化,从试图开发投资“特色商住区”,到“遥无声音”,到“保护与传承”,再到借助国家政策、互联网,试图发展“夜间经济”,打造“网红打卡地”,可以说,槐荫区用尽了心思,这也似乎说明了槐荫区对老商埠“破与立”的“曲线抉择”。

值得肯定是,对老商埠区的开发与利用,槐荫区是谨慎而行的。只是,在这“谨慎”之下,反而迈不开了步伐。笔者曾咨询过几位槐荫区的“老济南人”,他们对老商埠区现状用一句“一言难尽”作为概括,老商埠区的“活力”并没有因此获得凝聚,即便是槐荫区试图借助互联网传播手段,将这里打造成“网红”打卡之地,但以老商埠区的历史、文化资质,能否成为济南人乃至全国网友的向往之地,且能长期成为“网红”,本身也是一个未知数。

老商埠区拥有众多老济南人共同的历史记忆,相比同为老济南之地的芙蓉街,其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明显要弱的多。在外地人的印象中,到济南一游,芙蓉街是绕不过去的地方,而拥有“百年商埠”历史底色的槐荫区,没有成为济南人心中的向往之地,这是最需要反思的。

在济南的版图上,老商埠区主要横跨槐荫区与市中区,相比市中区对老商埠区的开发利用,槐荫区对老商埠区的旅游性开发,总是慢半拍。通过最简单的新闻检索也能看到,无论是对老商埠区的“城市双修”,还是“城市文脉”的挖掘,槐荫区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比如,2017年7月,市中区的融汇济南老商埠区正式开埠,这也被称为“济南二次开埠”;2019年10月,由市中区策划推出的近代传奇电视剧《老商埠》已拍摄制作备案公示……

不得不承认,市中区正在引领老商埠区的“复兴”,而拥有宏济堂中药博物馆、山东丰大银行旧址、阜城信棉花行东记西记旧址等风情建筑的槐荫区,虽已有所行动,却显得迟缓。

 吴良镛教授在其《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曾提到,“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这一观点,对槐荫区的老商埠区的开发,很有参考价值。

 其一,将老商埠区作为招商平台的“载体”,不应只着眼于“投资百亿元”的大项目。在今年政府报告中,槐荫区招商的“好项目、大项目”不够多,在这一思路中,“大项目”未必适合当前槐荫区老商埠的开发现状。俗话讲,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规划、招商当切合实际。

其二,市中区的先行一步,为槐荫区提供了基础条件。着眼于老商埠区的“有机更新”,槐荫区在后续开发性保护中,不仅能够区别于市中区,进行“差异性”开发,亦能够对老商埠的历史、文化挖掘,在市中区的基础之上,更深入一步。同时,从整体规划设计上,与市中区形成完整性、连续性的开发,发挥老商埠区的最大效应,这本是槐荫区的“后发优势”所在。

 

然而,2018年9月“印象济南·泉世界”项目正式开园,晚于“融汇济南老商埠区”开埠一年的,也是古朴商业街区。“开埠”与“开园”,一字之差,便知两个项目的“底色”。

两个项目的差距有二,其一,前者是构建在济南老商埠区旧址范围内,而后者是另起炉灶,重新选址;其二,前者对老商埠区遗存的老建筑,如张采丞故居、宝隆洋行济南分行经理住宅旧址进行了大手笔的修复,将这两个老建筑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特别是宝隆洋行的修缮,付出了数倍的成本,修复的技术好获得了多项专利;同时,对历史上曾出现的建筑,如义利洋行、德昌洋行、苗氏实业楼、商埠商会、泰丰楼饭庄等,进行了“复原”;而后者,采用的方式是“仿古”,比如仿建了老济南火车站、商埠百年老邮局。“复原”与“仿古”,相距甚远。

 可以说,市中区的济南老商埠区,重新焕发传统文化“底色”,融合现代的发展理念,重新“开埠”;而槐荫区的老商埠区,仍在孤独的守护,另外建造的“仿古”建筑,失去了城市文脉的传承,随着时间的推演,这里终归会被冷落,而“仿古”建筑也会因没有文脉的挖掘与传承,失去特有的魅力。而关于这一点,芙蓉街、趵突泉与周边商圈的融合,便是一个正面例子。

 03 “新城”的“人气考验”

 如何实现“老城”与“新城”的延续,可以说,槐荫区一直在努力,特别在“新城”开发上,是槐荫区主攻方向。承载着济南“西进”的城市发展战略,也承载着世人审视的眼光。

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济南发展的“热土”是在济南东、济南北,即便槐荫区近几年将“康养名城 活力槐荫”作为主攻方向,连续三年固定资产投资都稳定在13%-16%之间,且GDP保持稳定增长,但是,槐荫区所引发的关注,相比前两者要逊色的多。而这一点,并不意外。

 济南西客站、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济南国际医学医科中心,这三者是近10年槐荫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或活动,这三者直接提升了槐荫区的城市建设。随之带来的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以及以宜家、迪卡侬所构建的“国际范儿”商圈,成为槐荫区发展的亮点。

 只是,如此“势如破竹”的发展态势,对新济南人的吸引,在济南头部区县中,并无优势。城市的发展需要靠投资、靠基建、靠交通,回望近三年的槐荫区的努力,能够看到的报道,多为项目签约、开工建设,这些“硬核”的投资,未来或能提升城市的“档次”,城市需要一定“硬度”“高度”的支撑,但同样也需要一定“温度”的浸染。城市的“温度”并不在于建了多少高楼,也不在于招商到了多少“重点项目”,而在于这座城,能让“我”有归属之感。

 搜索槐荫区,我们会发现,槐荫区除了“重点招商项目”,便是在建的楼宇,在水泥与钢铁之上,总少了一些城市“烟火”之气的熏染,给人一种感受:这座城市是“冷”的。即使这里有众多在建设的工地,有众多正在拆迁的房屋,有众多形态各异的楼宇设计效果图……

 历史上,因胶济铁路的开通,在这里形成了济南老商埠区短暂的繁华。相比老商埠区周边近代商业经济的繁芜,能够快速聚集周边的人气,如今济南西客站,不但远离济南市中心,而且济南市中心已是“繁华之地”,这里形成“虹吸效应”还需要长期与市中心“拉力”。

 钢筋混凝土垒建而成的宏大建筑,对来到这里的济南人而言,像是短暂的“旅途”。有网友评论说,这里的夜晚,像是一座“鬼城”,白天的喧嚣与夜晚的沉寂,成为泾渭分明的城市形态。

 一位从事媒体的朋友,每日从济南东到济南西驱车1.5小时上班,虽然有较高的薪资,但仍不能平衡每日奔波的辛苦,在济南西上班一年后辞职,入职位于济南中部一家媒体。细想,真的是因为“距离”促使他辞职?我觉得不全是。济南东的房价要比济南西高得多,为何在济南西有高薪的工作,仍选择离去?我想,在人气、人文、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等诸多因素的考量下,个体人生的抉择与城市愿景之间,他会放弃“愿景”,又何况同在济南?

 城市的发展需要“肉眼可见”,只是,在个体的需求越来越被唤醒或提升的今天,一座新城的崛起,不仅需要“肉眼可见”,还需要每一个个体的“心中归依”。所以,“新槐荫”的建设要比“老商埠区”的形成,难得多,槐荫需要时间,但相比时间更重要的是“温度”的凝聚。

 参考文献:

潘高,井立川.《基于文脉传承的城市更新改造探究——以济南商埠区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8.7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