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城市

东望 | “航空之城”,山东的仰望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新浪山东原创编辑/吕秀才

 城市的发展总是依托当时最先进的交通方式。——约耳·加罗《边缘城市》

随着航空成为人们重要的日常出行方式,国内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一批航空枢纽城市崛起,航空大时代已然来临。机场正如同18世纪的海港、19世纪的铁路和20世纪的高铁那样,在城市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连接者角色,而围绕机场周边形成的经济发展走廊、临空经济也正在成为“推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亮点”。

3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2019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作为反映中国“航空之城”重要数据指标的行业公报,其每一年的发布都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而据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总数达到13.5亿人次,同比增长6.9%。

 其中,山东以6269.6万人次的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列全国第7位,与在全国239个机场中排名第3的广州白云机场相比,仍相差1000多万人次,货邮吞吐量排名仅占全国第9位。

另外,在机场旅客吞吐量TOP100中,山东有青岛流亭、济南遥墙、烟台蓬莱、威海大水泊、临沂启阳、济宁曲阜6个机场上榜,其中,青岛流亭、济南遥墙分别位列全国第16和第25位;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山东仅有青岛流亭、济南遥墙、烟台蓬莱三个机场入榜。随着烟台蓬莱机场首次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山东成为全国第三个、江北第一个拥有3个千万级机场的省份。

 而在机场货邮吞吐量TOP100中,山东的青岛流亭、济南遥墙、烟台蓬莱分别位列全国第14、24和38位,与上述排名相比,位次并无明显差距。

 目前,山东共有9个运输机场,数量位居全国第六,是华东地区运输机场数量最多的省份,相当于每万平方公里分布着0.57个机场,密度居全国第8位。然而无论是地区旅客吞吐量总量,还是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山东在全国都不占明显优势,这与山东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2、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3的综合实力并不匹配。

 从民航大省向民航强省跨越,山东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随着山东近年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机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航机场服务能力,预计到2035年,山东民用运输机场将达到16个。而在新一波机场扩容热潮下,又将会给山东带来何种影响?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远航之心”

早在1899年,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在《昏睡百年》中曾生动地勾勒出一个由空中交通连通的“未来世界”。百年后,当书中描述的未来世界变为现实,人们的交通方式从地面转向空中,越来越多的城市、机场,通过航空网络,连接成城市群、机场群网络。

在这样一种形态下,城市单打独斗的优势不再明显,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一般抱团“取暖”的世界级的城市群和机场群日益崛起,城市间的竞争已演变成为城市群的竞争,而机场作为城市间的瞬时联络枢纽,机场地位即代表了城市地位。

放眼全球,诸如纽约、东京、新加坡等世界城市的背后,都有一座享誉全球的国际机场。比如作为吞吐量日本第一,全球第三的成田机场,为东京世界产业湾区架起一座高效的空中走廊,吸引众多的人才、资本、名企在此集聚创新;而国内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成都机场,201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500万人次,使得成都这个西南二线城市,成功脱颖而出,跃入北上广一线枢纽城市行列,如今更是成为了中国中西部的航空门户枢纽。

“在速度经济时代,机场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结点,也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在这场新兴的航空城市竞赛中,山东已然慢了半拍。无论是错失国家中心城市的机会,还是滞后的机场建设难以满足经济需求,都让偏安一隅的山东,错失“航空大都市”发展的黄金期。如今的山东,北有京津翼,南有苏沪杭,西有郑州、西安等航空枢纽城市,优势不再的山东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落后。

于是,奋起直追成了山东唯一的选择。在山东省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出台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未来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十大国家级城市群,未来这些城市群也将汇聚更多的资源,这也意味着留给山东的时间不多了。

实际上,无论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大经济圈,还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航空运输都至关重要。尤其是若要打造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一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需要打造更多对外开放的空中通道。

据悉,根据部署,到2022年,山东民用机场将达到57个(不含A3级通用机场),其中运输机场12个(新增3个),A1、A2级和B类通用机场45个(新增39个),每个设区市都将拥有一个以上的运输机场或者通用机场。如菏泽、枣庄、聊城三城就将拥有自己的机场;随着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成,青岛将加快自己的“航空城”建设步伐;济宁、潍坊机场迁建;济南、烟台、威海、东营等机场改扩建,山东将基本构建起覆盖全省各设区市的民用机场体系。

在通达的航空体系下,山东将实现以通用航空为主的省内航空服务全覆盖,全省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15分钟空中交通圈,以设区市为中心的市域0.5小时空中交通圈,以省会济南为中心的全省1小时空中交通圈;以运输机场服务为主,实现与全国城市3小时通达;以济南、青岛等机场为主,实现与世界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

毫无疑问,依托通达的全球航空网络,山东将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更多优势资源要素。

“强省会”战略下的济南航空梦

每一个省会城市都有一个“强省会”之梦,济南自然也不例外。

反观济南近邻省会城市郑州,近几年不仅GDP、地铁弯道超车,反超济南,还击败山东济南、中国青岛,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其实,复盘郑州跳跃式发展的轨迹,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是郑州经济飞跃的关键。

郑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2019年,郑州新郑机场以2912.9万人次的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在青岛流亭和济南遥墙机场前列;济南遥墙机场与之相较,差距达1000多万人次;而在货邮吞吐量、起降架次方面,济南分别仅占郑州的近26%和60%,这固然与郑州便利的交通条件息息相关,但细究起来,作为与济南同样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郑州依靠航空打开战略突破口的抉择至关重要。

地处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理中心,2.5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人口90%,覆盖全国经济总量95%,这些先天地势便利让郑州快人一步率先打造“航空大都市”。

与此同时,郑州依托覆盖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三大洲的23个国家、100多个城市的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航线,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覆盖全国70余座大中城市的卡车航班网络,郑州“米”字形高铁网络等得天独厚的空域、陆域条件,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进口货物分拨中心。

此外,2013年,郑州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我国首个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国家级新区。围绕航空经济定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富士康为龙头,从无到有打造出一条完整的智能终端产业链,确定了囊括智能终端、航空制造维修、电子商务、航空物流、现代服务在内的八大产业集群,目前入驻企业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郑州的实践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地区发展的突破口,聚焦于航空经济这种能快速、高效配置全球资源的新模式,航空经济无疑已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高地。

其实,近几年山东省内同样在大兴“航空大都市”建设,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威海临港区无一不是依托空港,通过发展航空枢纽经济及航空制造经济,撬动区域经济发展。

以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为例,作为济南打造国际内陆港重要的承载区及支撑点,临港经济开发区目前主要有综合保税区发展中心、中欧制造业发展中心两大重要产业园区。

近年来,随着博世转向系统、大陆汽车电子、福士汽车零部件、博世马勒涡轮增压系统、汉格斯特滤清系统等德国高端制造企业,富士康芯片制造、航加国际航空产业园等高端龙头企业,京东、苏宁、顺丰等电商、供应链企业,及美国安博、新加坡普洛斯等现代物流企业的相继入驻,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了以半导体及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精密机械、激光数控、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等为主的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为了打造国际门户枢纽的“通天之门”,山东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在山东省政府2018年发布的《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35年)》中,便明确提出要打造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 “2+4+N”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加快提升济南、青岛枢纽国际服务功能和智慧化水平,努力培育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而随着济南国际机场改扩建,按照2030年旅客吞吐量5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38.3万架次,2050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0万吨、飞机起降59.3万架次进行规划,济南这座城市的开放之门无疑将越敞越开,带动省会济南飞跃发展,“让济南这个山东龙头扬起来”。

青岛的“国家中心城市”逐梦起航之旅

近几年,“国家中心城市”在山东是一个热门词汇。

2020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让人们再次对山东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充满期待。其实,早在两年前的2018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曾提出,要“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支持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由过去提出建设单一国家中心城市,到如今提出支持济南、青岛两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山东今年的决策可以说是基于全省发展大局作出的审慎决策。这既是对山东目前区域发展战略能级不高,急缺超级城市辐射带动的大胆尝试;也是山东对济青这对实力相当的“双子星”难以取舍的权衡之道。

而旁观我国目前仅有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它们无一不是在是区域内的经济、交通和科教文卫中心的同时,也是国内重要的航空枢纽城市。在2019年的机场吞吐量排名中,这9个国家中心城市大部分排名都在前十位。

事实上,在确定国家中心城市的测算指标中,航空、航运、轨道交通的建设情况,确实尤为关键,毕竟国家中心城市身上承担着对外交流和对内引领、辐射地区经济的重任,因此便利的航空运输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青岛近年来大动作频频,无论是兴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还是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青岛剑指“国家中心城市”的野心“昭然若揭”。

作为适应大青岛发展战略而提出来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以国际最高4F等级运行设计,采用集中式单体五指廊造型,可起降空客380、波音747等目前最大机型,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500万人次,可做到每73秒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机场建成后,青岛将成为全球性海陆空枢纽。

与此同时,青岛近年来也不忘围绕航空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方面发布《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航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强航空运输主业、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发展壮大航空工业、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等16条具体举措;另一方面,围绕面向国际的航空枢纽和东北亚航空都会发展目标,提出实施“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计划到2021年,胶东国际机场全面运营,面向日韩地区的门户机场地位凸显,临空经济区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航空物流、公务机、航空维修与临空制造等重点产业链,临空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第二步,到2026年,打造东北亚航空枢纽,构建完整的大航空产业体系,建成智慧人文、绿色生态的中国“精益航城”,临空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第三步,到2030年,建成面向国际的航空枢纽,临空经济区发展成为国家航空产业创新区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航空都会,临空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随着青岛、济南等城市不断加入打造“航空之城”的行列,必将给山东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安逸太久的山东是时候起航了。“广东的桥,山东的路”。过去山东因路而闻名全国,未来的山东未必不会因航空产业而享誉全球。

(本文系新浪山东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浪山东头条 ID:xlsdly”获取更多内容)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