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德国“淘金”,济南高新学“德”记

新浪山东
关注#2019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

作者 | 拾冷 设计 | 刘蒙蒙
来源 | 新浪山东头条(ID:xlsdly)
1897年,青岛被租借德国,德国人在此修建青岛港、胶济铁路,德国对青岛城市的建设,以及“注重商务”的施政之策,让青岛在短短十几年,成为现代化的开放城市。
青岛的发展,极大刺激了当时的山东巡抚周馥,1902年,在访问青岛之后,提出了“相维相制,而以观摩受益”的新政策,“追赶”青岛,破旧立新,成为清末济南迈向现代化的起点。
“市缠房屋,兴盛日臻。中外商民,亦均和洽”,1907年2月,时任山东巡抚杨士骧再次访问青岛,那时青岛已经拥有了亚洲最先进的港口设施,在城市建设上,“经营不已,土木职工,日数千人,洋楼大小几及百座,修街平道,种树引泉,以及电灯、自来水、机器等工”“德国岁岁拨银三、四百万辆……”,这只是德国人发展青岛景象之一。

△ 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会见胶澳德督伯鲁特(资料图)
不过,对清朝官员影响最深的是,德国人对青岛规划、发展未来的宏伟愿景,也让清朝官员看到了德国人发展青岛的“制度”优势。这也极大促定了晚清开设通商口岸、发展济南的决心。
可以说,济南对德国的学习,是从“家门口”开始的。
1904年5月,周馥与北洋大臣袁世凯联名奏请,将济南开辟为开放城市,将潍县、周村设为商埠,作为济南分关;在济南城西、胶济铁路以南,设商埠,且暂不收税,完善城市基建、道路建设、疏浚小清河设轮船公司,吸引中外商人来济南投资,与德国人“理性竞争”。
相比“小渔村”的“被动”,济南的主动“求变”,在当时的山东更具“里程碑”意义,也成为济南有史以来,“制度创新最多,政治变化最大、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 济南等三处主动开埠,区别于青岛、烟台的被动开埠(资料图)
1
“机遇”的不同寻常
上述是济南与德国最早的历史渊源,时空穿梭,时代巨变,110年之后的济南,虽然历经战乱、翻建、改革,但依然保持“泉城”底色,当然,没有改变的还有济南“图强”的百年夙愿。
相比济南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芙蓉街的“小清新”,济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显然没有这般优雅,可用“卖力”形容。特别是近两年来,济南发展的诉求异常的强烈。2019年前三季度,济南GDP实际增速7.0%,增速山东第二,高出青岛0.6个百分点,高出山东1.6个百分点。
即便如此,冲刺第四季度,济南仍然是“只争朝夕”。作为肩负济南高质量发展重任的高新区,从2018年领跑济南GDP增速,今年发展的步子,踏的更准,也更有力。

△ 2019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在济南开幕(来源:济南日报)
11月12日,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在济南举行,从2015年至今,“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已经在济南连续举办了5届。今年的大会,与往届的背景有诸多不同之处。
其一,在11月2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刘家义书记提出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进入加速期”重要论断,这也就要求山东的发展,胆子要再大一些,步子也要再大一些。这一论断,为济南、济南高新区在后续发展中,提供了思路与指南。
其二,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济南片区与高新区重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惠及济南;再加上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军民融合示范区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实施,赋予了济南高新区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历史机遇。

△ 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资料图)
其三,济南高新区对自身的准确认知。在今年10月下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生物医药园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济南高新区发布了《济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2019)》,这个“指数”创造了两个“首次”:高新区建“区”30年历史“首次”,以及全国16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的“首次”。在笔者看来,这是对自身优势的“宣示”,也是对自身劣势的“揭短”。
城市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审时度势,更需要自身发展的“全身扫描”,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认清发展的趋势,改革发展的步子才能迈的准,战略发展才能更有“定力”。
如此,再来看“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三个关键词,“高新区”、“德国”和“中小企业”,将这三者画成三个圆,中间的叠加地带,是未来济南、山东将着力发展的“风口”。

△ 德国隐形冠军与创新工业暨汉诺威工业展(资料图)
2018年10月,马云在日内瓦出席世界贸易组织2018公共论坛时表示:“在未来二三十年里,互联网会渗透到所有领域,全球贸易也将经历巨大的改革和变化。如果说过去的经济全球化由大企业控制,未来的经济全球化则将更多由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驱动。”
但,走什么样子的路?济南选择了学德国,之所以学德国:首先,“是因为相对于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其他民族与社会,德国的社会价值观理念以及基础性机制与中国最为相似”。这些“相似”包括对社会秩序的选择、法律框架,以及社会强烈的改革意愿等。
其次,上文提到的晚晴时期,济南与德国的历史渊源;第三,也是更为关键,在今年8月,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长阿尔特迈表示,中小企业是德国的“秘密武器”;6月18日,在人民日报刊登的《德国一些中小企业成为“隐形冠军”的秘诀》中阐述,“‘德国制造’能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占企业总数99.7%的中小企业为此付出了努力。”

△ 德国汽车业智能制造(资料图)
第四,则是“德国制造4.0”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上殊途同归,同属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学习德国模式,将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所有的这些,促成了济南对“德国模式”的情有所钟,如果说前四届“中德中小企业交流大会”是“栽树”的过程,那么本届“中德中小企业交流大会”将是收获“果实”,又“栽树”的一届,无论从大会邀请人数、邀请嘉宾范围、“一对一”企业精准配对服务,还是大会的形式、论坛的主题,皆能看到大会正迈向“深耕”,大会也正成为济南链接德国、欧洲的重要“IP”之一。
比如,本届大会,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基金会与济南高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共同建立双方科技园园区战略合作品牌,为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一个培育创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生态系统,而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现在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科技园,被称为“欧洲硅谷”。

△ 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基金会与济南高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来源:济南日报)
2
“有准备”的济南高新
那么,济南高新区对发展中小企业准备了什么?
其一,搭建平台,汇智中德。2017年6月,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总体规划获批,成为长江以北首家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在第五届交流大会上,中欧装备制造小镇建设正式启动。让落户、入驻济南高新区的中外中小企业,在此碰撞、合作,在“家中”学先进。
“截至目前,园区现入住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7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10家,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德资企业聚集区。已形成半导体及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汽车及轨道交通核心零部件、航空材料、激光数控等产业集群。”
百年以前,济南在“家门口”学德国,百年之后,济南将德国企业请到园区,学习的环境、规模、层次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家中建园子,让高新区众多中小企业在园区中,就能学习德国。

△ 航拍济南高新区汉峪金谷(资料图)
其二,握住“七寸”,探索融资体系。融资一直是影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七寸”,而这一点,济南高新区要借鉴德国的还有很多。从全球看,德国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是解决较好的,即便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融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较小。其中,德国构建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引导、商业性金融广泛参与的社会化金融服务体系”,对济南高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今年9月,济南高新区出台《济南高新区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实施方案》,建立5亿元规模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此举将引导银行向中小微企业新增信贷投放75亿元以上。这为探索“政银合作”,构建济南高新区“融资体系”,激活中小企业活力,奠定基础。
其三,完成营商环境,愿当“店小二”。改善营商环境,是济南高新区一直在探索的工作,改善政务服务,让中小企业满意,在制度的“破”与“立”之间,没有那么简单。

△ 济南高新区银荷大厦夜景(来源:齐鲁网)
今年5月,济南高新区出台了《济南高新区损害营商环境行为追责问责办法(试行)》,仔细揣摩这是高新区执政思路的变革,从“要做什么”,到“不能做什么”,通过《办法》逆向思维的托底,有利于让基层在日常行政中,放开“手脚”,我想,这是《办法》的最大价值。
除此之外,还有济南高新区“店小二”服务的速度与质量。
11月6日,山东第三家、济南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交易。从公司启动上市程序,“济南高新区在极短时间内为企业办理国有资产确认书等相关文件,并协助企业在21天内完成山东证监局的IPO辅导备案,成为有史以来山东省IPO辅导期最短的拟上市企业,为企业今年完成科创板上市创造有利先机。”

△ 11月6日,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敲钟上市(来源:新浪财经)
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隐形冠军”,再到“独角兽”企业,最后到上市公司,华熙生物走过了一条完整的企业崛起之路,这也为济南高新区着力中小企业提供了Demo。
截止到今年 8月底济南高新区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市场主体70838户,其中企业46306户,中小微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82%,这个占比与德国相似。所以说,中小企业是济南高新区“鲜活力”所在,中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才能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大江大河”。
基于上述提到的机遇、认识与实际,济南高新区为中小企业发展所做的事情,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把企业本要思考的事情,政府提前思考、筹划,让他们“心无旁骛攻主业”。

△ 济南高新区药谷(资料图)
结 语
其实,济南高新区要学习德国中小企”发展的经验还有很多,比如教育、房地产、实体经济、家族企业等等。中小企业的发展,绝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重元素综合运行的结果。
几百年前,德国来到中国“淘金”,如今德国已经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宝藏”,技术、创新、制度、金融等等,他们对中小企业的培育,铸造了“德国制造”,这对有着忧患意识,力争“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济南而言,探索“济南高新区模式”,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王守中。济南开埠与德国文明的“观摩受益”。《青岛大学学报》。2012.1;
2。李稻葵,罗兰·贝格。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德国模式的中国借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9;
3。罗兰·贝格等。弯道超车: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8;
4。王怀宇。德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经验借鉴。:《中国经济时报》,2014.1.17;
编辑 | 寒江客 审核 | 陆战队
图片综合网络 © 新浪山东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