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博导”结缘滨州种葡萄

商讯
关注“一亩地产葡萄1500公斤,55粒一穗,12-15克一粒;一支葡萄枝儿长125厘米,30片叶子左右(25-35片);葡萄园里按照羊的营养需求混合种牧草种类,一亩地养3到4只羊……”在王忠跃管理的葡萄园里,精准的数字,精密的计算,无处不在。

王忠跃,今年59岁,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国农科院委员会二支部原主委,是一位有着20余年葡萄种植与病虫害研究的专家。2019年,来到滨州市博兴县曹王镇,开始种植葡萄。今年9月1日,以王忠跃命名的山东省首个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室——“王忠跃工作室”落户博兴县。

结缘小镇种葡萄
2019年,一次偶然的见面,让王忠跃与博兴县曹王镇结缘。时任博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普(现任博兴县委副书记)等人到北京招引人才,两人谈起种植葡萄的事情。王忠跃说,他有一个理想,找一个地方建一个葡萄园,这个葡萄园要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研发的技术,最能体现生态原理的技术,种出中国最好吃的葡萄。最后,探索一套葡萄种植增收模式,让老百姓受益。
说者用心,听者有意。就在王忠跃阐述其葡萄种植理念时,王普等博兴县领导已经悄悄在心底里盘算,如何让这样一个具有示范引导意义的葡萄园落地博兴。
令王忠跃没有想到的是,之后一个月内,博兴县就安排专人与王忠跃的团队对接,敲定选址、投资、建设等各种事项。王忠跃的同事和团队成员,博兴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永强,直接挂职了曹王镇科技副镇长,驻守一线,落地项目。
从此之后,作为国家葡萄产业体系的重要一员,王忠跃脑海里的“葡萄地图”有了博兴曹王这一站,而且这一站停得都比其他地方时间长。
“我们在全国各地都有供科研的葡萄种植园,但是,在曹王镇的葡萄种植园是我们最为看重的。”王忠跃解释。每年王忠跃和团队成员,都会来到曹王镇,少则几天,多则数十天。王忠跃团队在曹王镇建设的葡萄园是一个完全按照科研人员要求,按照科学的技术标准建设的,科研人员亲自“操刀”管理的葡萄园。
“这里同时是我们的一块试验田,我们很多的想法和思路、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的最新品种的试种,都要在这里探索和经受实践的检验。”王忠跃说。

打造生态试验田
在曹王镇的葡萄种植园,种植过60多个葡萄品种,目前有3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最多的品种叫“阳光玫瑰”。在王忠跃看来,农业最终是要赋能农民增收,“阳光玫瑰”品种市场认可度高,价格高,再加上曹王镇优越水质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阳光玫瑰”就成了最优选择。
为了保证葡萄的品质,从种植园建设开始,王忠跃团队就做了精心的设计。每个棚的高度、棚间距,每株葡萄的种植间距、占地面积、枝梢数量,甚至一株葡萄的结果数量、质量都做到精准控制。
“建设标准化的实验田,是我们的追求的目标。我们还在不断地调整,以达到更加完美的状态。”王忠跃说,他们计划近期调整棚顶雨水灌溉系统,让种植园更加节水。
“无生态,不产业。”这也是曹王镇葡萄园的核心建设理念之一。王忠跃团队在葡萄园里尝试种植牧草,形成“一亩园,八分牧场”的效果。牧草有了,绵羊也进了葡萄园。“有果、有草、有羊”一幅立体的生态种植园展现在大家面前。下一步,葡萄园还要探索鸡羊鹅混养模式、葡萄+中草药生产模式、葡萄+食用菌生产模式、葡萄+蔬菜生产模式等技术模式,在生态优化、土壤优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能量。
“葡萄种植归根到底还是农业,做农业就是要扎实,要接地气,有可复制性,还要最终落实到让老百姓有收益。”王忠跃有着自己的体会。目前,曹王镇葡萄园共计70亩,按照一个人管理10亩地的设计,只需要7人管理,忙时还可以雇用临时工。

王忠跃算了一笔账,葡萄园每亩产葡萄1500公斤,按照一公斤最低20元收入计算,一亩地就能带来3万元收入,再加上复合种养每亩3000-5000元的收入,全园每年可以带来240万元的收入。2021年的实践,证明了这种计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我们团队还将完善这种葡萄种植模式,争取在全国更多地方落地,为农民增加就业,为国家创造财富,发挥农业科学家应有的价值。”王忠跃说道。
王忠跃在曹王镇进行的葡萄种植试点,为博兴县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目前,一座占地240亩的优质葡萄智慧循环农业产业园已落户庞家镇,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博兴县“葡萄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月底将在曹王镇挂牌成立。王忠跃作为一名拥有专业知识的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建言献策,他提出的《关于建立全国葡萄特色产区的建议》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和肯定。王忠跃一直遵循和探讨的生态化葡萄种植方法,将实现转化和复制,造福滨州百姓。
来源:滨州文旅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