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9大类50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发放100万元惠民消费券

商讯
关注2022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共承担全市重点任务23项,其中牵头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任务13项、配合4项;“12197”民生实事6项。

滨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李平
一、聚焦“供给广度”,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开展书香滨州建设,启动建设儿童图书馆,建设2处城市书房、6处智能书柜。二是举办首届市民文化节,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主题,开展9大类50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三是推进文化活动进基层。开展非遗曲艺书场公益演出60场、非遗进校园160节、“黄河文化艺术季”活动45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000场。
二、聚焦“专业高度”,优化艺术作品生产。一是创作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启动《张士平》《黄河谣》大型吕剧剧本创作,推动吕剧《长调悠悠》立上舞台,打造吕剧《烈烈渤海红》、京剧《游百川》巡演版。二是创作一批小型艺术精品。创作儿童剧《小虎滨滨历险记》,推广小虎滨滨城市IP形象;推出《暖满小城》《梦醒》等一批小型现实题材戏剧作品;开展“我家住在黄河边”文艺创作活动,推出《黄河楼》等一大批原创作品;三是开展系列艺术展示活动。开展“戏曲进乡村”6000场;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20场、“周末戏相逢”20场;承办全省“戏曲进乡村”经验交流会。四是推进吕剧传承发展。推动山东吕剧博物馆建设,编纂《滨州吕剧发展史》;实施唱响吕剧一十百千万工程,举办“吕剧回家”优秀剧目展演,打造成为地方剧种特色展演活动品牌。五是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探索建立演出分配、人才引进、资金保障相关机制,激发院团发展活力。
三、聚焦“产业速度”,优化顶层设计引导。一是召开滨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暨文旅企业家大会,表彰一批文旅企业,推进文旅企业发展壮大。二是打造三个文化旅游带。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成立黄河文化旅游带联盟,推动孙子文化产业园、滨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黄河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临海文化旅游带,重点推进临海旅游度假区、盐田艺术季等项目建设;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带,编制《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规划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线路。二是形成两个新格局。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博兴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无棣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我市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占比达到45%。形成文旅消费新格局。开展第六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发放100万元惠民消费券;升级“山东人游滨州”旅游年卡,注册人数达到6.2万人,惠及20万人次;开展“滨州网红打卡地”网络推广活动,提高滨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聚焦“传承深度”,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一是打造全省首个市域生态博物馆集群,推动冬枣、海盐、鸭梨等生态博物馆建设。二是实施市级文物安全天网工程,打造市级网络监控平台,对52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时监控。三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推进“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落地落实。四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完成5处乡村革命旧址展示利用项目、15处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五是实施“滨州手造”工程,举办首届中国·滨州“传统工艺”博览会,评选认定首批市级非遗工坊。
五、聚焦“管理精度”,优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管理。一是推进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成1个市级、7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为社会治理、应急保障提供支撑。二是强化广播电视管理,确保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三是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县级融媒体移动端下载人口覆盖率达到20%以上。四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实现乡村全覆盖,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2万场;五是推进农家书屋建设,推动县-镇-村三级图书通借通还系统建设,培育邹平市“耕读联盟”试点,并逐步在全市推开。
六、聚焦“服务温度”,优化市场监管与服务。一是开展贴心服务,出台文旅行业暖心措施,助推企业纾困解难;推送文旅行业政策包,帮助企业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实行领导干部包保企业,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精准服务;发放5000张感恩卡,A级景区向援滨抗疫人员三年内免费开放。二是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开展景区提升行动,增加二次消费产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举办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打造系列品牌,树立行业标杆。三是开展“扫黄打非”,持续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创建活动;实施“净网”“剑网”等专项行动,确保文化市场有序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