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智者智城

[在知爱建]地名文化展播第五期

商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山东古镇之信阳镇。

山东古镇之信阳镇

信阳镇,位于无棣县南部,倚县城北邻而居,西与德州市庆云县接壤,省道大济路纵贯南北全境,205国道、黄大铁路傍境而过,距威乌高速公路入口处15公里,津汕高速公路入口处10公里,距黄骅港70公里,滨州港60公里,是一个地处冀鲁要津的滨海明珠。全镇环境优美,生态农业发达。

信阳镇旅游资源丰富。康熙十七年(1678年)修编的《山东通志》载,无棣县信阳镇因境内有信阳古城遗址而得名,为历代军事、政治、交通重镇。西汉时为阳信县城所在地。也就是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阳信县,为阳信县治,足见其地图昭著。被归为无棣旧八大景观之一,称之为“汉垒盘旋”,即现在的信阳古城遗址。信阳古城周三公里有余,面积0.8平方公里,《山东通志》称“信城”,俗称“小鞍城”“歇鞍城”。该城由汉大将军韩信所筑,且位居萧米河(亦称小米河)之阳而得名。原城墙环车里、谢家、如意(俗称靴脸)三村,外形如靴。相传西汉时,韩信伐齐至此,鏖战中丢失战靴,士卒哗然。为雪丢靴之辱,韩信下令仿靴筑城,形如磬折而缺其西南。西汉为阳信县城,旧时为无棣县八大景之一,称“汉垒盘旋”。今遗址西南隅,城垣残迹尚余50余米,高处10余米,低处2—3米,夯痕斑斑,依稀可见。曾出土战国“齐法化”刀币及秦汉时期铜剑、箭簇、陶器等文物。1987年,滨州地区文物普查组对遗址全面考查,测定该城约筑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县城北15公里的郭来仪村西南尚存韩信马童墓,占地480平方米,封土高2.5米,传墓主为汉代韩信马童,现保存完整。

登临“汉垒盘旋”古遗址之上,遮眼西北,会见三里之遥一座庞大的土丘突兀在古朱龙河之阳的原野上。这座土丘就是志书上记载的“魏王豹古墓”,又名郭来仪古墓,当地镇民俗称的“台子坡”。据旧县志载,魏王豹与韩信于无棣信阳乡一带对阵,韩信在朱龙河(墓西约1华里)周边摆下“迷魂阵”,魏王豹进去后迷失方向,行至朱龙河一段的泥泞湾陷入泥水中,被韩信用箭射死。又说魏王豹和韩信为姑表兄弟,豹死后韩信念其姑表之情,令其士兵将豹埋葬并筑其封土,即为该墓。据史书记载,魏王豹,秦末人,战国时魏国贵族,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他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时,封豹为西魏王,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后韩信破魏掳豹至荥阳被杀。欲参观魏王豹古冢,你可由无棣县城乘车向北七公里至信阳镇驻地抵达。如今该墓呈台状,占地2750平方米,高6米。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这里都会有盛大的庙会,在这期间,常有镇民来此祭奠。

该镇境内有一唐枣树,树龄1300多年,位于李楼村东南,树高7.5米,干围2.9米,冠径6.4米。树干龟裂,虬枝交错,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据记载,唐元和八年(813年),无棣发生大海啸,方圆百里水天泽国,唯有此树幸存下来。这棵老枣树虽在路边,但村里人从不折损其一枝一叶,他们已经把这棵老枣树尊为“寿树”,称其果为“寿果”,传说食用一颗可延寿三载。

保顺军古城遗址位于境内城角、花园村周边,为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立的沧州保顺军(辖无棣县)治所。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无棣县移治保顺军城。金泰和三年(1203年)保顺军废,所辖保顺镇升格为县级镇。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无棣县另建新城,保顺军城遂废。

信阳人才辈出,著名者有李之仪与李之纯。李之仪,字端叔,今信阳乡李通判村人。该村原名李家庄,因其官居通判,后人为纪念之,遂以官职易名。李之仪是北宋文坛名人。善诗词,能著文,工尺赎。苏轼称其“人刀笔三昧”。其诗流畅清丽,其词清婉峭隽。他对词深有研究,曾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他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主张像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他的词作确已达到这一境界。著名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等著作传世。

李之纯,字端伯,系李之仪堂兄。宋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擢度支判官,出为江西转运副使。不久提升成都路转运使。数年之后调回朝内,担任右司郎中,转太仆寺卿。宋元佑元年(1086年)加龙图直学士衔,出知沧州。后晋升宝文阁待制,出知瀛州。不久以直学士衔知成都。还京后任户部尚书,迁御史中丞,改任工部尚书。绍圣年间受诬陷遭贬,出知单州。有奏议5卷,文集20卷。

信阳古城遗址

信阳镇风貌

来源:滨州民政 作者:苏章田  魏志超  毕妍慧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