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设有19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9400余人、博士研究生1900余人。教职工3547人,其中专任教师1726人,博士生导师474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6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2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双聘院士5人)。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海洋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2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学校拥有教学和科学考察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35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号、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9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4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4项、人文社科奖励51项,被 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9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86项,授权发明专利1067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9项。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始建于1924年,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依山傍海,坐落在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青岛。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学校特色鲜明,以海洋和水产为显著特色的学科体系综合齐全、全球唯一。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海洋科学、水产科学两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并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2019年海大在山东省招生计划确定为1060人,比2018年增加67人,其中理工类871人,文史类189人。普通类都在本科批次录取。在提前批次中,我校有艺术类和综合评价招生,其中艺术类只录取已通过我校校考的考生;自主招生将在自主招生批次录取。
        2019年海大的招生政策同去年基本保持一致,在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如果进档考生专业服从调剂,没有其他不符合录取要求情况下,我校一般不会退档。
        在专业录取方面,仍按照“专业志愿清”方式进行,各专业志愿间不设分数级差。
        今年有一个新增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全部招生计划为30人,面向山东省招收5人,这个专业是我们面向国家建设人工智能学科的国家战略,在智慧海洋、智慧家庭、智慧制造的重点行业领域与华为、海尔、中传、曙光等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密切的合作,来培养具有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系统以及智能系统集成专业知识以及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019年学校共有63个招生专业,全部面向山东考生招生,恢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暂停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招生。
        从招生专业上来看,今年我校招生专业中有三个按大类招生的专业,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统一按照数学类招生;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两个专业,统一按照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招生;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两个专业,统一按照新闻传播学类招生。按大类招生入学的学生,在入学后第二或第三学年参考学生的兴趣及意愿进行专业分流。
        我校近年来在山东省的录取分数情况一直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2018年我校在山东省共录取本科批次普通类考生862人,其中文史类录取144人,录取最高分635分,最低分619分,最低分高出普通本科控制线114分,高出自主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69分;理工类共录取718人,录取最高分645分,最低分619分,最低分高出普通本科控制线184分,高出自主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102分。
        2018年,山东省文史类参加高考人数约为13.6万,海大录取最低位次约2100名;理工类参加高考人数约26.7万,海大录取最低位次约11000名。
        2017年,山东省首次实现一本、二本合并本科批次录取,我校在山东省共录取本科批次普通类考生882人,其中文史类录取143人,录取最高分620分,最低分596分,最低分高出普通本科控制线113分,高出自主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67分,最低分在全省位次大约是2000名;理工类共录取739人,录取最高分651分,最低分614分,最低分高出普通本科控制线181分,高出自主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99分,最低分在全省位次大约是11000名。
        2016年录取的理科最低分为632,高出重点线95分,文科最低分为587,高重点线57分;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山东省实行平行志愿后,一般在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无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各高校录取分数线会保持相对稳定,建议考生往年分数所处位次作为更多的参考依据。
        海大目前招生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有两个,分别是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法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2019年面向山东省招生计划为40人(理工类)。该项目从2014年开始招生,是由中国海洋大学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开办的海洋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并达到培养方案要求后,由中国海洋大学颁发海洋科学(合作办学)本科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在此期间学生可选择赴塔斯马尼亚大学阶段(后两年)学习,符合塔斯马尼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学业要求的可同时获得中国海洋大学和塔斯马尼亚大学颁发的双学位证书。每学年学费为5.2万元人民币(国内)。
        法学(中外合作办学),2019年面向山东省招生计划为25人(理工类10人,文史类15人)。该项目从2015年起招生,是由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罗杰斯法学院联合设立的法学专业本科阶段合作办学项目。项目通过教授中、美两国的法律制度,培养既通晓国内、国际法律规则,又具备熟练英语沟通能力的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完成双方学业要求的学生将同时获得中国海洋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法学方向)。学生经选拔可以赴美完成部分学业。项目学费为7万元人民币(国内)。
        中国海洋大学现有海洋科学、水产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入选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有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捕捞学、环境科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等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化学、生物科学、法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药学、水产养殖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环境工程、会计学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目前,海大在地球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9大学科(领域)跻身美国ESI(基本科学指标)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由海洋和水产等优势学科辐射带动的管理、经济、法学、文学等具有文理交叉特征的学科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海大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学校目前实行的是“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现代本科教学运行新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等情况,通过跨年级、跨专业自主选课,适时调整专业取向,实现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的目的。
        另外我学一直推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本科阶段的国际交流和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培养。在探索由前沿科学研究引领的科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努力使更多学生在校期间有出国和第二校园学习经历。
        学校建校90多年来,一批批俊才从这里走出,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我校毕业生。
        近几年,学校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平均4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考研或出国(境)深造,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大多数能够到国家重点单位、政府机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其他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等行业就业。另据调查,70%以上的毕业生在各大主要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