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山东旅游

为青春喝彩 向祖国祝福 “泉荷奖”济南市第四届优秀青年演员艺术比赛精彩举办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9月3日晚,济南群星剧场歌舞翩跹,青春洋溢,“泉荷奖”济南市第四届优秀青年演员艺术比赛汇报演出暨颁奖晚会精彩举办,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强、济南市政协副主席毕筱奇、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巡视员赫文奎、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郅良等领导出席活动并为获奖演员颁奖。晚会在激情飞扬的歌舞《我们都是追梦人》中拉开帷幕,相声《乡音家韵》、吕剧《姊妹易嫁》朴实亲切,杂技《钻圈》、京剧《小商河》精彩纷呈,豫剧《五世请缨》、莱芜梆子《铡刀下的红梅》慷慨激昂,器乐演奏《繁花似锦》欢快热烈,舞蹈《我们》带我们穿越时光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晚会在深情委婉的歌舞《我和我的祖国》中圆满结束。各个艺术门类的节目轮番上演,集中展现了济南青年演员的精湛技艺和时代风采。

“泉荷奖”济南市优秀青年演员艺术比赛旨在推动济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搭建优秀青年演员成长平台,进一步培养和推出优秀青年表演艺术人才。2019年8月3日至14日,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泉荷奖”济南市第四届优秀青年演员艺术比赛决赛在济南举办。涵盖京剧、豫剧、吕剧、莱芜梆子、器乐、舞蹈、曲艺、话剧、声乐、杂技10个艺术门类的9场专业赛事在北洋大戏院、山东省会大剧院演艺厅、宝贝剧场、明湖居剧场以及市杂技团演艺厅精彩上演,经过激烈角逐,济南一批优秀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刘珊珊等42人荣获一等奖,韩慧等49人荣获二等奖,王伟等42人荣获三等奖,耿双双等10人摘取第四届“泉荷奖”十佳演员,薛晓冬等3人喜得“泉荷奖”大奖演员,济南市吕剧院等4家单位被授予本届“泉荷奖”伯乐奖。

“泉荷奖”第四届济南市优秀青年演员艺术比赛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人才队伍壮大:莱芜梆子首次亮相“泉荷奖”

济莱合并之后,原莱芜市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莱芜梆子剧团)改名济南市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莱芜梆子剧团),原莱芜市文化馆更名为济南市第二文化馆,成为济南市文旅系统大家庭中的一员。莱芜梆子剧团和第二文化馆的加入让济南文艺人才的队伍的到了进一步壮大。本次比赛,莱芜梆子剧团共有13位青年演员参加了莱芜梆子专场,5位青年演奏员参加了器乐专场,济南市第二文化馆有1位演奏员参了加器乐专场的比赛,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作为“泉荷奖”比赛的“新人”,莱芜梆子剧团对这次“泉荷奖”的比赛特别重视,除了在常规演出之余加班加点为青年演员指导排练参赛节目外,还专门定制了新的演出服装。本次比赛,莱芜梆子专场既有本剧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老戏,又有移植京剧、吕剧的经典剧目,还有移植改编的革命现代戏。演出中,黑脸的包拯、红脸的判官、傲娇的公主、大气的白蛇、俏皮的县官、英姿飒爽的杨门女将、漂亮的七仙女以及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刘胡兰一一登场,为喜爱戏曲的泉城市民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莱芜梆子艺术盛宴。

据了解,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主要流行于莱芜、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该剧种道白字正、声硬、音直,唱腔粗犷激昂、刚劲豪爽、高亢奔放,男女同腔同度,男用真声“立嗓”,粗犷高昂;女以真声为主,尾音翻高用假声,花腔拖音较长,抒情达意淋漓尽致。

  二、激励机制完善:参赛节目更好、人才干劲更足

“泉荷奖”济南市青年演员艺术比赛,一直是我市文化艺术领域发现、推出和培养艺术人才、打造文化艺术新星的重要平台。2018年,在“泉荷奖”系列比赛的基础上,我市又推出并实施了“济南市引进培养扶持文化艺术优秀人才百人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市文化人才培养扶持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更受重视带来的积极效应,使得各参赛单位和青年演员对今年举办的“泉荷奖”济南市第四届优秀青年演员艺术比赛格外重视。与往年相比,本次比赛节目更加精彩,青年演员参赛、备赛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他们提前数月进行精心准备,在节目选择上更是精益求精。

在京剧、豫剧、吕剧、莱芜梆子专场中,参赛作品以能够体现本门类艺术特色和演员基本功力的传统节目为主,同时还有演员选择了一些颇见功力的新编节目和改编移植剧目,在形式、内容方面都呈现出多种面貌。济南市京剧院选送的程派《白蛇传》选段、梅派《彩楼配》选段、老生戏《野猪林》选段、《捉放曹》选段、武生戏《小商河》选段、武旦戏《盗库银》选段,济南市吕剧院选送的《鸿雁传书》选段、《珍珠塔》选段、《失子惊疯》选段、《徐策跑城》选段,济南市豫剧团选送的《虢都遗恨》中的青衣唱段、《五世请缨》中的老旦唱段,济南市莱芜梆子剧院选送的《狸猫换太子》中的花旦唱段、《程咬金招亲》中的武旦唱段、《逼婚记》中的官丑唱段等节目,无论是在四功五法的技巧展示还是在人物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上都可圈可点。济南市京剧院程派青衣刘珊珊、济南市豫剧团青衣耿双双等往届十佳演员本次仍然表现不俗,分别拔得京剧、豫剧专场头筹。首次参加“泉荷奖”比赛的王易山是2017年济南市京剧院从上海京剧院引进的武生演员,他在京剧《小商河》中所饰演的杨再兴形象俊朗,英气勃发,手持长枪、马鞭, 边唱边舞、纹丝不乱,走边、接打快枪、接乱档、“蛇吞皮”、接下场一气呵成,展现了非凡的艺术功底。在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中,济南市吕剧院何瑞雪表演的《刘胡兰》、济南市莱芜梆子剧院的李丛表演的《铡刀下的红梅》比较突出。这两个剧目都移植自豫剧《铡刀下的红梅》,比赛中,二人用不同剧种分别表现“狱别”一场戏,均能紧扣特定情境下刘胡兰的心理变化,步步深入、层层展开,声情并茂、收放自如,在表现出胡兰子与奶奶依依惜别的深情和她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境界的同时,也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各自剧种独特的音乐声腔魅力。

舞蹈、声乐、器乐、杂技、话剧、曲艺几个艺术门类的比赛,体现出了一种在扎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的多元探索。参赛演员的表演有民族的、传统的,也有西洋的、现代的,有高贵典雅的,也有流行时尚的,不仅表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且活力四射,充满青春魅力。其中,器乐专场的竞争最为激烈,共有来自8家单位选送的29个节目参加角逐。古朴优美的笙、婉转幽咽的二胡、气势磅礴的钢琴、清澈明亮的琵琶,空灵的古筝、嘹亮的唢呐、悠扬的小号,各种器乐或独奏、或组合,轮番上演。最终,来自济南市歌舞剧院的宋凯凭借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获得第一名。9日下午举行的杂技专场比赛是选手平均年龄最小的一场。由于杂技艺术的独特性,演员们从小便接受艰苦的专业训练,培养了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高超的表演技艺。比赛中,他们或借绸吊扶摇而上,或乘吊环腾空而舞,或阐释身体的柔韧与张力,或展现技艺的娴熟与灵动,惊险刺激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在曲艺专场比赛中,青年演员们或借助方言俚语,漫谈风土人情;或依托传统段子,展现精湛技艺;或借古警今,倡导廉政;或家长里短,弘扬美善。整场比赛高潮迭起,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又发人深思、引人向上。最终,薛晓冬、宋攀攀等4人表现突出,获得一等奖。在舞蹈、声乐、话剧、儿童剧等门类的比赛中,济南市歌舞剧院李超、李亚洲、菅广福,因为在情感的展现和意境的营造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在各自艺术门类的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三、宣传更加深入:“新时报”报道燃爆朋友圈

“泉荷奖”济南市第四届优秀青年演员艺术比赛期间,与各大剧场舞台上青年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相呼应,剧场之外的活动宣传也更加深入。本届比赛,主办方与山东首款人工智能全维驱动的智慧全媒体平台——新时报新闻客户端开展合作,通过新时报平台进行提前预热和发布比赛活动信息。比赛进行过程中,新时报记者不仅每场必看、及时对演出情况进行评论宣传,而且还通过介绍演员和特定艺术形式的背景知识、采访专家评委等方式,向广大观众传播基础知识,进一步增强观众欣赏高雅艺术的兴趣和水平。该平台所发布的《济南“泉荷”真燃!首批“戏精”出炉》《“泉荷奖”的舞台,来了个200多岁的“莱芜讴”》《“泉荷奖”器乐专场:炫技,陶醉,嗨翻天!》等一篇篇干货满满、语言鲜活的报道文章利用网络语言和年轻人的视角,成功拉近了戏曲、曲艺、器乐、声乐、话剧等传统高雅艺术同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距离。另外,新时报客户端还充分利用自身在新媒体领域的专业优势,根据演出情况设计了一批鲜活生动、充满机趣的宣传海报。这些文章和海报不仅在新时报APP上被用户查看,还被广大观众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传播,极大地增强了本次比赛的宣传效果。

另外,本届比赛还依托“济南艺术创作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开展了“我最喜爱的青年演员”微信投票活动。活动期间,广大观众和网友积极参与投票和留言,极大增强了比赛的互动性和社会关注度。从留言情况看,一些观众对演员非常熟悉,能够例数演员的流派、师承以及常演剧目等。这也说明,我市青年演员在坚持常年演出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技艺,还是收获了自己的戏迷群体。

  四、结语

与往届相比,本届比赛获奖范围更广,除了专业艺术院团均有获一等奖演员外,天桥区文化馆的刘校麟、济南市第二文化馆的郭鹏获器乐专场一等奖。为了激励青年演员精研艺术,本次比赛还对连续三次获得本专业比赛第一名的薛晓东、刘珊珊、何瑞雪特别增设了“泉荷奖”大奖,由于这一奖项不能与“泉荷奖”十佳演员同时获得,因此也空出一定名额让一批优秀青年演员首次成为“泉荷奖”十佳演员。

总体来看,往届获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演员仍然是本次比赛的亮点,而很多因专业类型限制在日常演出中难以担任主要角色的演员也拿出了非常扎实的作品参赛,虽然作为比赛不可能每一个演员都能获得满意的名次,但从本次比赛中所传达出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对标先进学习经典的魄力和干劲儿都无不令人敬佩。许多参与比赛的评委老师对本次活动以及参赛演员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院长王文清看完吕剧专场演出后感慨,像《徐策跑城》这样的剧目,在京剧、晋剧中常见,但吕剧《徐策跑城》,他还是第一次见,演员纯熟的“做功”给他带来惊喜。山东省京剧院原院长、京剧名家郑少华认为,“泉荷奖”比赛坚持常态化推进,高标准,严要求(特别是比赛程序的周密、公允),树立了政府部门文化主导地位的公信力,使青年演职员更有信心和明确奋斗目标,这些努力都取得了预期效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