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山东旅游

【中国·山东故事】剪得纤巧灵动,美的沁人心脾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齐鲁大地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在改革开放之后一跃成为了中国著名的铝城,它是梨中上品—莱阳梨的故乡,是中国圆铃大枣之乡。但同时,它还是以剪纸艺术闻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它是山东茌平。

郭沫若先生曾赞叹南方的剪纸“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若说南方剪纸如那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的姑娘,温婉,贞静。那么,茌平的剪纸就是北方洗尽了铅华的罗敷,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豪放而朴拙的独特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我徒步到了离家不远的小村庄,寻访那位闻名已久的老人。

隆冬的屋外寒风凛冽。

当我走进屋门,一眼便看到了坐在长木椅上的他。他已有了80岁高龄,光阴在他额头上雕琢出了一道道沟壑,。他坐在那里,手中的剪刀不断张合。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仿佛剪刀的张合间,便营造出了整个世界。

墙壁上到处贴着剪纸。一束暖阳穿透布满灰尘的窗扇,投在那已经被岁月褪去了原色的厚重红柜上。鲜红的火苗在炉中不断跃动着,屋中甚是温暖。

他似乎没注意到我。我站在那,静静地看着他,直到他停下手中的剪刀。

看到这幅剪纸的全貌,那段历史倏忽间浮现在眼前。

“‘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仲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让我没想到,老人竟然竟然把《史记》中的这一部分背了下来:“这是‘鲁仲连射箭救聊城’的故事,鲁仲连那,那可是咱们这齐鲁大地的伟人啊……”

老人的话缓慢,但十分有力。抑扬顿挫间,李太白的几句诗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出来: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鲁义姑义举退兵”、“狡兔三窟”……一篇篇民间故事被老人剪刀下的红色宣纸娓娓道来。“白莲红鱼”、“鸳鸯戏水”……一个个美好的祝愿在老人手中传递开来。

我离开老人家的时候,已是夜阑人静,但我的心久久不能止住波澜。

这片大地,被称作齐鲁。这片大地,被杜甫高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元末,它在战乱中变成了废墟。明清之际,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发挥着自己的智慧,不断创造着,创新着自己的艺术。他们将这些艺术凝成结晶,将文化变作连接人们心程的纽带。

剪纸是这些艺术中的一种,它承载的是一种精神,而这种山东精神是这片大地灵魂的呼唤,它是从仰韶到大汶口的高歌,它是古人携着彩陶和黑陶向我们传递的心心念念。

或许这种山东精神是无数人心头的挂念,或许它成为了无数人的文化寄托,或许它正在向着离家的游子呼唤——“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文章作者:朱良凯)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