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山水田黄

新浪山东
关注
邹城市的田黄够小的,小得在地图上只能看到一丁点儿的形状;田黄够美的,美得足可洗净无数颗行于山水的心。
印象里,一直以为青山绿水是江南的风景,全不曾想到,齐鲁大地上,竟还有这样一片养心之地。
不管来过田黄,还是听说田黄,看了山赏了水,都会愿意与它亲近,品味它最真实的滋味,当然,从那份山水里还可触到历史的脉搏。
它怀中的十八盘森林公园,一直在凤凰山与鹿山之间鹤立着。
从山下的柴炭店做好准备,走过千米山道,穿越不算厚实的树丛,就觉得眼前一亮。一块宽阔的地方以上百亩的面积突兀在山水里。也许,最美的风景隐于野吧,要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怎会隔了几重山,才藏在洞的那一头?这块田里,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竹子,也鸡犬相闻,好一派自然风光,这就是竹子园。它用最自然的状态寓着对人生的态度。感受竹园,当以聆听的方式最为贴切。你想呀,山风贴着山脊绕过来,竹叶的沙沙声里,是不是会勾起一段故事或传说?的确,这片竹园颇有来历的。如若听村民讲解,怕是没有半天的时间,那些传说和故事是断不了头的。为官清廉的,自然喜欢与刚正不阿的竹为友,毕竟花红柳绿多了些媚态。远离权力的倾轧,独到山野,过着悠闲的日子,也算一种高节。一处逍遥所在,藏在山水之中,独享其乐,再以竹喻志,实是一种境界。
过了竹子园,没有宽畅的大路可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可到得十八盘的最高峰——大顶子。做事做到底,登峰要登顶,说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而于这里,则有更多的收获。登上大顶子上嘹望台,云从远边来,翠从脚下生,心旷神怡之际,群山低伏,远处的凤凰山、鹿山、尾山伏在那里,多么乖巧;十八趟迂回蜿蜒,于山野里环绕着山,仿佛是上苍对大自然的一种牵挂;山下村庄偶有炊烟,则让这幅画活络起来;库塘水坝的淡然,安静着岁月的时光。大顶子没有泰山的雄伟,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还是相通的。远山近水里,所有的思绪都会被打开,与日影月色一起流转。
站在大顶子山上,仅是景色,还不能说是感受的最高境界。用心看,尼山的屹立沉稳似乎成百上千年来便以这样的姿态俯视。山岳崮峰都朝着它,它处于备受推崇的地位。一座山可以延伸到一个人——孔丘,也许这就是尼山名称由来的缘故吧。田黄有幸,有了这样的一座山,还作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圣人诞生地。中华一脉相承下来的仁义礼智信,不能说与这片山水无关,来田黄既有山水之乐,还可凭吊遥想数千年前的圣人遗迹。
仅是自然的风光,如果少了人的痕迹也许就是沉寂的。一堵石墙,牵回了上百年前的岁月。人们为躲避战争而修成的石墙,围成一个屏障系统,纷争残暴都被拒之于外。据说这些建筑是由当时周边十八个村的老百姓共同协作盘成的,山因物而得名,物因山而得到庇护。
从山下到得围子里的公路也是一个亮点,设计者的别出心裁,让路绕着山盘旋而上,如果将山比成一棵参天大树,那路就是弯曲的藤。树与藤用一生一世陪伴,煞是令人羡慕。
在景区,如果你静下心来倾听,一定会有别样的感觉。那声音像海浪一样拍打礁石,像风对着季节耳语……这是山上的林海松涛。上百万株树木,郁郁葱葱,给山披了绿衣。漫山遍野的刺槐松树,与树种单一的平原地方相比,实是一道绝佳的风景。可以想像得出,槐树花盛开的时候,一夜之间,绿色里变幻出朵朵白云,多么富有诗意。十里香雪海,近在手边的。卖到全国各地的槐树蜜是出于这里吧。这样的环境,山野之香是融入到每一勺蜂蜜里的。这些感受,自然可以听得出想得出嗅得出尝得出。如果来得恰好,细流汇聚成涧,涧再壮大成溪,溪的面前突然中断,便生出惊天动地的水流跌落声。飞瀑从山峦沟壑里随意而下,那是对山野的歌唱,是对离了大山束缚而唱出的赞歌。
如果机缘巧合,在十八盘的东顶,欣赏到日出东方的美景。相机的角度调整得好,还可拍出手托红日的照片,那一刻,气吞河川脚踏山岳,会让记忆温馨一辈子。
一座山虽然不算大,依然会有无数灵性的石头。最为典型的当数一个形状酷似元宝的巨石,它寓意一个地方的富有吧,而这种展示只是悄悄隐于山野的。
有好山得有好水的,这样才会相得益彰。十八盘山下,就是八里碑水库。说是水库,它比其它地方所谓的湖要大得多。任一个季节,这里都微波荡漾,一碧万顷。嵌在两山之间,安稳地守着时光的静谧,青山环绕,鸟啾花自开,这样的景致,绝不逊于山水图里的精品。它的怀中还有一个“聚仙岛”,也许,美景真会吸引仙人光临。
最古朴自然的地方是“十八趟”。沿八里碑水库北岸的柏油马路,横穿峡谷而过,便是曲折的“十八趟”。幽深的峡谷,像大山的一道隐起来的眉。从这里而过,石、溪、桥、树木,一切事物以最原始的状态存在。在这里度一日,会不会如外面一年的光阴?山多谷弯,树高林密,水流迂回,如果真按一个弯曲两个趟来计算,怕也不止九个弯曲。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少了红尘的痕迹,保存着原始状态。青山生绿水,绿水润青山,它们守在湛蓝的天空下,田黄如何不美?
观景台、槐花谷……的景点比比皆是。这样说来,田黄的风景只是少了一份张扬。绿树相合,青山外斜,人在山荫行,薄云处处涌,一幅生活恬淡、民风淳朴的画卷,在田黄徐徐舒展……
如果单是从风景的角度来理解美,还算不得底蕴深厚。到了田黄,栖驾峪村北的寺顶子遗址,留下了从西周到汉代的痕迹,遗址上那些石器、陶片、铜器、玉器为证,日月是在山水的美丽里与历史同行的。风景的美,也绝不会懈怠了人心,这里曾是白莲教起义的发源地,有多处遗址可以翻到历史的某一页。而看到颜母祠、扳倒井……古迹,则会让人联想得更多更远。历史长河里的沧桑,岁月交替里的热血与慷慨,都会让人心有所悟。不管是传说也好,史家正统的记载也罢,有了山水的默契,自然会孕育出人杰地灵。
到了田黄,不仅饱了眼福,赏了“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的美妙,还有人类灵魂深处,一直向往的纯朴。
(文章作者:杨桂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