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山东旅游

【中国·山东故事】高山流水韵依依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今天阅读美学大师宗白华的《美学漫话》,读到“美从何处寻”一章,宗白华大师在谈到艺术创作中的“移情说”的时候,引用了这样一段话:“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赉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波,山林窅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水仙操》”。这段话出自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才女蔡文姬的父亲)所写的《琴操》,书中记录了古代著名的琴曲以及作者的传奇故事。这段话记录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琴仙”俞伯牙,向他的琴师成连学琴的故事。大体意思是说: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虽然掌握了演奏技巧,但演奏没有感染力,不能引起欣赏着的共鸣。成连先生称他的老师方子春在东海蓬莱山,他将伯牙带到蓬莱山拜师学琴,留下伯牙而自己划船离去,十日不归。伯牙独自一人身处美丽的蓬莱仙境,谱写了一曲《水仙操》(一种曲类的名称)。

看到这段话,我对这个传说很好奇。蓬莱乃人间仙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传说故事,“八仙过海”、“秦始皇蓬莱求仙”、“汉武帝出巡蓬莱”、“三仙山的传说”、“徐福东渡”。。。。。。这么多传说,和音乐有关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也是第一次听说《水仙操》这首曲子。这很大原因在于我对于音乐和蓬莱文化,都没有很深的研究。想必《水仙操》一定是一首扣人心弦、余音绕梁的仙乐,因为只有这样的曲子才能表现出蓬莱山海的仙境神韵。我找出《水仙操》的曲子聆听,越听越纳闷,整支曲子缠绵幽咽、低回顿挫,既表现不山的秀美也表现不出海的辽阔。我开始查阅资料,果然,一种新的说法颇能引起我的共鸣。可能蔡邕记录的传说有误,这首《水仙操》又名《秋塞吟》、《搔首问天》、《屈子天问》,曲子表达的是一种逸韵冷然、叹思追远的意境,同蓬莱仙境的美丽境界大相径庭。于是有人说俞伯牙在蓬莱山所写的曲子不是《水仙操》,而是中国十大古代名曲之一的《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韵依依,伯牙遇子期,千古知音难觅的感叹萦绕中国大地已千年。

我找出《高山流水》的曲子重新聆听,因为去过蓬莱山,随着音乐的节奏,我在旋律中寻找着蓬莱山海的仙境神韵。音乐一开始令人顿觉海天辽阔、宇宙阔大,犹见高山之巅,烟雾缭绕、飘忽无定;接着轻快如歌、扬扬悠悠,仿佛海风吹追赶着浪花奔跑跳跃;然后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好像狂涛巨浪沸腾澎湃;最后海水渐渐舒缓平静,余音袅袅、回味无穷。整首曲子柔内有刚、静中有急,给人一种舒心安定的感觉,仿佛进入与世隔绝的仙境,不掺杂任何烦恼忧愁,体现了俞伯牙与大自然高度默契与和谐,将天地万物与心中之情融为一体,令听者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

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师傅出海十日不归,俞伯牙独居蓬莱山,他远眺大海波光粼粼、潮水起伏,近观山林幽陈、群鸟啾啾鸣叫。他满腹心事只能和高山大海交流,满腔深情只能赋予琴弦,他缓缓地拨动琴弦,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抑扬顿挫的琴声在与大自然的互动融合中,仿佛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天籁般的音乐在山海间飘荡。于是他突然明白了师傅的一番苦心,仰天长叹到:“原来师傅是要引领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领悟真谛啊!”于是某一天,在高高的蓬莱山顶,一代“琴仙”俞伯牙,身着白衣、披散长发、抚琴而作,长发与琴声随风飘扬,一首名曲《高山流水》从此诞生了。

传说也罢,虚构也好,关于这首曲子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已无从考据。但是“琴仙”在“仙境”谱写“仙乐”,三仙合一,在我看来它是那么顺理成章理所当然。蓬莱仙境那山海相连、海天一色的辽阔;蓬莱山那郁郁葱葱、寂静山林的幽深;那种身临其境、心境澄明、胸怀涤荡的情怀;无不令听着在乐曲中得到共鸣。倘若你曾经去过蓬莱,夜深人静的时候听一曲《高山流水》,感受着俞伯牙超凡脱俗、独立于宇宙之间的仙风道骨,你不但会在音乐中重游蓬莱仙境,你还会在心中找到一片只属于你自己的人间仙境。

(文章作者:李玲)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