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母亲的心愿

新浪山东
关注
从莱阳到蓬莱,中间只隔了一个栖霞,实在不算远。然而就是这么近的一个地方,母亲整整走了80多年。
说起来,还是母亲跟她的小孙子闲拉呱的时候,无意中被我听到了老人家的想法:“要能去蓬莱耍耍就好了,看看八仙过海的场子。”
我才知道母亲有这么个小小心愿。
按说,孝顺有加、心细如发的我,不应该不考虑这点。自从15年前买了私家车,我利用节假日拉着母亲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有些地方已经出省,却独独没去近在咫尺的蓬莱阁游玩。我不知道,在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眼中,蓬莱仙境,该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地方。这样一个地方,居然被我忽略,实在愧悔难当。
还好我得知了母亲这个小小心愿,还好母亲还能动弹,现在补救为时不晚,于是我决定在农历七月廿九母亲86岁生日到来之际,带老人家畅游蓬莱,圆梦人间仙境。
趁了一个双休日,我拉上母亲,直奔蓬莱。
只消一个小时多点,便已到达蓬莱阁景区。由正门进来,乘摆渡车到达水城,先是坐了一艘冲锋舟,特意交待师傅速度放慢一些,免得速度太快老人受不了,慢一点也便于细细欣赏海上和岸上风景。师傅很友好,很配合,对老母亲照顾有加,让老人家很是受用。
同样让老人家受用的,还有入门时的情景。当时我带着母亲走近检票处,向一位负责检票的姑娘询问老人免费进入景区是否需要凭借身份证或者老年证办理什么手续,姑娘脆脆地道:“不用啊奶奶,您直接进去就中!”旁边一位保安模样的男子也说,“这么大年纪,能出来玩玩,比什么证件都好使。”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在家里有次带母亲乘公交车,因为母亲没带老年卡,公事公办的司机非让母亲投币才行。两相比较,蓬莱阁景区的工作人员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与体贴。
虽然母亲是第一次来,我却已是熟客,20多年前公司就组织过蓬莱游,后来又跟朋友来过几回,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因为母亲恐高,我们没有乘坐索道。在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这些殿宇,母亲表现出来的兴趣都不是太大,也没有跟其他游客一样烧香磕头。其实母亲对于求佛拜神之类一直就是不甚讲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母亲还因为反对封建迷信、与贩卖“财神”画像的小贩斗智斗勇而登上过人民日报,受到过县委书记的登门慰问。倒是在七仙女住过的白云宫以及塑有八仙雕像的这些地方,母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看着八仙醉酒的场景,老人家乐不可支,摸摸铁拐李的酒葫芦,闻闻何仙姑的莲花瓣,瞅瞅张果老的纸叠驴,摇摇汉钟离的芭蕉扇……童心大发,流连忘返。我则忙着按动快门,数码相机和手机轮番上阵,拍个不停。
终于,我搀扶着母亲,走走歇歇,一路到达蓬莱阁。“仰而望之,身企鹏翔;俯而瞰之,足蹑鳌背”,站在山上凭眼望去,蓬莱仙境尽收眼底,跟前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游客似乎都沾了些许仙气,山南海北的口音也一律变得好听起来。一位摆摊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大妈见母亲对她的彩绘丫丫葫芦感兴趣,非要送给母亲一对。母亲坚辞不受,大妈道:“您老人家就收下吧,俺也跟您沾点长寿福气!”
天公作美,给了母亲一个并不炎热的假日。按说夏末秋初的这个季节,中午的日头也是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向人们耍尽秋老虎的威风,然而这天却是阴转多云,凉爽宜人,山头和海面上似乎还飘着片片云霞,雾气缭绕,烟雨蒙蒙,凭空给蓬莱仙境增添了几分妩媚,几分神秘。
下山的时候,我担心母亲吃不消,意欲租一乘轿椅,抬着母亲下山,母亲却执意不从,甚至不让我搀扶,学着一些游客的样子拄了一根树棍,愣是坚持自己走。尽管途中歇息了几次,母亲最终还是凭借惊人的毅力自己走到了停车场。
站在车旁,母亲主动要我再给她照一张相。我拍了,回放给母亲看。老人家十分满意,嘱咐我回去后冲扩出来,她要挂在炕头。“从小就听你姥爷讲八仙过海的故事,讲他自己到北海沿做工、到蓬莱阁贩鱼的故事,我就老是想着来看看,没寻思到老了还真能捞着来趟蓬莱阁。这地儿,真好。”母亲坐上车后喃喃地跟我絮叨着。
一会儿,没了动静。回头一瞧,老人家已然睡着了。
(文章作者:张新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