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山东旅游

【中国·山东故事】乳娘 一个伟大的母爱文化故事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乳山是一座和谐幸福、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被誉为“母爱圣地”。这里与其他地方一样,拥有“中国梦”、“幸福梦”、“文化梦”。这是一座和谐之城,一座生态之城,一座梦想之城。在这里,母爱文化与中国梦紧紧相连。母爱不分地域不分种族,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而在这里,母爱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民族自信,升华为一种中国梦的强力支撑。

乳山市因大乳山而得名,大乳山是乳山的“母亲山”,哺育和滋润了乳山人民,孕育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母爱文化。在乳山,母爱、爱母、敬母、孝母等传统美德世代相传,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乳山市既有大乳山、睡美人等母爱自然资源群,又有海神娘娘拯救众生等优美的神话故事;既有用乳汁抚育抗日英雄子女的胶东育儿所“红嫂”事迹,又有乳山籍当代著名作家冯德英创作的《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红色经典描绘的娟子妈等革命母亲形象。乳山市依托丰厚的母爱文化资源,结合挖掘传统文化,打造“母爱圣地、幸福乳山”城市名片,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孝道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具有乳山特色的母爱文化、福地文化、生态文化、黄金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每年5月份举办母爱文化节。

这里我就讲一个与乳山的母爱有关的山东故事,《乳娘》。

某年,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近日从天南地北,齐聚到乳山市东凤凰涯(yai)村,来寻找他们共同的妈妈--原胶东育儿所的乳娘。70多年前,为抚养无法随军的烈士遗孤和八路军子女,胶东行署和妇联创办了胶东育儿所,10年间,300多名乳山妇女用自己的乳汁哺育革命后代1000多人。中秋时节,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寻找母亲》,帮助革命后代寻亲圆梦。2015年9月23日,乳山东凤凰涯村,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五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翻上这这里。

姜明真是一位普通的胶东妇女,她在战争年代先后哺育了四名八路军的孩子。1942年,26岁的姜明真领来了第一个孩子福星,孩子才刚满8个月,姜明真就给自己的孩子断了奶,留出乳汁给小福星吃。这年冬天,日军对马石山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拉网”式大扫荡,姜明真为了保护小福星,毅然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一个山洞里。在鬼子扫荡的狂轰乱炸中,姜明真的孩子不幸夭折了。强忍着失去亲生骨肉的悲痛,姜明真把所有母爱全部倾注在小福星身上,一直将小福星喂养到三岁后,由其亲生父母领走。在这之后,姜明真又先后抚养了三名八路军子女,而自己的三个孩子却因战乱或贫病而先后夭折。

今年72岁的梁恒力老人,父亲当年是胶东区党委组织部长,她和姐姐梁恒心都是在乳山高家台村乳娘的怀抱里长大的。除了面对敌人的扫荡,艰难时期,疾病与饥饿的阴云也时时笼罩着他们。乳娘的孙子高玉良回忆,当时乳娘就说,咱自己的孩子不要,咱们的孩子多,死几个也没事,要保住人家革命的后代。甘甜的乳汁,如山的母爱。当乳娘李青芝要她们回去跟爸爸妈妈。“她就死抱着阿姨的腿。阿姨就说"去找爸爸、找妈妈。"我妹妹说"什么?我不要爸爸,我也不要妈妈,我们和阿姨的感情,那就是我们的家,那就是我们的妈……”胶东育儿所养育的孩子宋玉芳动情地说。

时光匆匆,转眼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育儿所的孩子因为跟随父母走南闯北,很多与乳娘失去了联系,但是这母乳的恩情却一直没有被忘记。李丽慧随身携带着一本泛黄的寻亲日记,记录了她50年来寻找乳娘的经历。

从抗战期间,乳娘牺牲自己扶养抗战英雄的孩子。到和平年代的现在,被扶养的孩子回来寻亲,在她们眼里母爱是伟大的,是坚不可摧的,如果说的大一点乳娘是支持抗战,爱国主义者,说的小一点她们只是扶养孩子,传递自己的母爱。她们牺牲自己的孩子去保护抗战士的孩子,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我的家乡山东威海乳山一座小城的伟大故事。母爱圣地,幸福乳山,现在我们也有志愿者去专递着份爱——母爱文化广场。广场中央以一个张开双臂的母亲为雕塑,以欢迎各地的“孩子”来感受这份爱。

(文章作者:杨芳)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