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山东旅游

【中国·山东故事】忙趁东风放纸鸢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我的家乡,世界风筝之都——潍坊,进来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风筝文化。即使在这个秋风萧瑟的季节,风筝广场上依旧少不了放风筝的男女老少。如果是初春季节,那放风筝的人就更不在少数了,大家都“忙趁东风放纸鸢”。

鸢,就是风筝,是风筝古时的叫法,因此潍坊又称为“鸢都”。自大思想家墨翟制作了第一只风筝以来,潍坊的风筝文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白浪河畔聚集着许许多多扎制风筝的艺人,他们制作的风筝有的古风浓郁,有的现代感非常强,各有各的特色。在民间也有许多制作风筝的手艺人,制作一只风筝并不难,我小时候也和妈妈一起糊过一只。我和妈妈糊的是一只沙燕风筝,材料都是现成买好的。先将两条竹制的骨架接在“沙燕”腹部的位置,竹条是向后弯曲的,这是骨架中最重要的部分。然后连接膀线,这样就和布面还有刚刚接的两条骨架形成了独特的升力片。骨架连接好后,再将风筝线接好,这里一定要接的牢固,不然风筝放着放着,可能会脱线飞走。最后,还可以在布面上做点装饰,让风筝飞起来的时候更加美观。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在田间比赛放风筝的,第一比谁的风筝先飞起来,第二比谁的风筝飞的最高,第三比谁的风筝放得时间最长,而我的风筝总是不小心挂到树上。但我的风筝总是我们中最好看的那一只,我的风筝面,一般都是妈妈亲手给我画的,这也会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据史料中记载,风筝最初被用于军事领域,如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经济繁荣时期,渐渐流入民间,转为娱乐工具。清明时期,踏青时节,真是放风筝的好时光。“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步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这是诗人郭麟对清明家乡放风筝的描写,他的家乡正是潍县,也就是现在的潍坊。潍坊到了近代,已经是世界著名的风筝市场了,风筝作为一种艺术品和文化符号,远销世界各国。现在,每年的4月的第三个周六在潍坊都会举办风筝节,有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参赛选手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极大的促进了潍坊旅游业的发展,也让潍坊的风筝文化更好地走向了世界。大学里,我和别人说起自己的家乡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哦,风筝!”。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去了解我们的风筝,回家时我也会买一些风筝的工艺品,送给他们。在济南,我在西市场买毛线时,偶然看到一家卖风筝的店,一下子就唤起了我对潍坊的思念,我问老板:“请问,您是潍坊人吗?”“是啊,我是潍坊的。”,老板回答道。他乡遇古人,我们相视,会心一笑。

现在我就像一只风筝,在广阔的天空下,飞翔的愈高愈远。但乡愁就是牵引我的线,与我永远相随,一旦脱离,我就将孤独漂泊无所依,有这跟线,我就永远都有归宿。

(文章作者:王梦瑶)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