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山东旅游

【中国·山东故事】答案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但书本给予与亲身实践是最重要的两大方面。能有幸去文字描述的地方走一遭,亲身体验,才会有更多的感受。

出差去蒙阴,工作之余,大家都想去那个叫“孟良崮”的地方看看,因为它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幕。

仲夏午后的蒙山山脉满眼都是碧绿的颜色,车子在那些顺山势而建的公路上蜿蜒穿行,同行的人都是第一次来,虽然开着导航,但也生怕走错了路。有人就提议说,景色这么美,不能就这么浪费了,下来看看,也顺路问问当地老乡,咱们走的对不对。车子停在路边,在一片菜地里寻得一个正在浇水的老乡。老乡给我们几个指了路,还拿来自家的板凳给我们几个休息。

了解一个地方,最好不过的方式便是探访实地,从乡民口中去感知消失的历史。我们对孟良崮战役充满兴趣,而老乡说自己的爷爷当年亲历了那个时代,老乡口述历史让我们几个越发愿意多问,他也有着山东人共有的热情。他用一口那的沂蒙方言,加上肢体动作,给我们介绍了当年这个村是共产党的指挥所,那个村又是共产党的医院驻地,在哪里打的仗,又在何处捉的张灵甫……和老乡攀谈了好一阵,我们再次上路出发,去寻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里那些个痕迹。

世间最让人动容的事物,往往会让人寂静沉默。外墙镶满弹壳的纪念馆后面,那片墓地令人为之动容。

午后的阳光泄在笔直站立的松树林间,那松树横看成岭侧成峰,像极了一个个精神焕发、整装待发的队伍。而每一棵站立的松树下都长眠着一个曾经生龙活虎的战士,他们的生命都定格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他们当中很少人有确切的个人信息,只留下刻有“无名氏”、“李班长”、“张排长”字样的碑文。浅草掩映着2865个黑色底座白色五角星的无名烈士墓,有松针不时地从树上落下,这样的寂静不禁让我想要寻找一个答案,是什么能让这些年轻人,不畏生死?

带着心中的疑问,继续在沂蒙情雕塑园里回溯历史, 脚底下是由大大小小磨盘铺就的小路。这些磨盘小路引领着我看到了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百万人民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的那深情的一幕幕。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新婚之夜送郎上战场的“白发新娘”……那些支前的独轮车,那些烙的煎饼、卷的大葱,那些在河边洗干净的纱布……无一不在述说着沂蒙人民的深情。

“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眼前的一幕幕让我忍不住又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沂蒙人民如此义无反顾的支持共产党,对这支倾注了不动摇的深情队伍?我想找到答案。在磨盘小路的尽头,有一块硕大的巨石,巨石上赫然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兵民是胜利之本”,看着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话,突然让我想起先前问路时和那个老乡的聊天的内容。

“当年仗还没打,我爷爷就说国民党肯定赢不了。”

“为啥呢?国民党74师不是美式装备吗,武器厉害着呢。”

“我爷爷说,武器厉害有啥用嘞,共产党天天帮老百姓扫院子,挑水,种地,跟老百姓吃住一起,你国民党干啥啦?老百姓多熟地形啊,给国民党带路,就给你领错路……。”

我想我已经解开我的疑问,当年那些战士为何舍生忘死,沂蒙人民为何对共产党无比信任,对党的军队无限热爱,历史为何最终选择了共产党,答案就在这里。

(文章作者 :许维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