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写在中元节边上

新浪山东
关注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家族里的亲人们都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聚拢在长辈家里举行隆重的祭祀祖先仪式,这是我的家乡莱芜传承至今的一种习俗,人们俗称鬼神节,即中元节。据说这一天家族的先人们会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保佑后代繁衍生息,人丁兴旺。2016年,莱芜市的中元节习俗入选了山东省第四批非遗项目名录,很是了不起。以前对于这样的节日总是习以为常,从未深究,这一次,我却真切感受到了这一习俗的深远意义和传承价值。
一大早,家族里的亲人们聚集在了长辈家里,各自领了分工任务,布置供桌的,写牌位的,购买鞭炮的······忙碌而又井井有条,说笑间,淡化了节日的严肃氛围。长辈们把先人的牌位写好后一一请出,恭敬的放在供桌上,桌上鸡、鱼、肉、茄盒、瓜桃李果、各色甜点等食品,香火点起,磕几个响头,絮絮叨叨几句心里话,祈求平安顺利,祖先保佑,如此的恭敬和敬畏无不流露出对先辈们深深的悼念之情。
说起中元节的来历,或许正是因了此时正值夏秋之交,农作物已成熟,人们按例把今年的新米、新鲜瓜果供上,让祖先尝尝新收成,既是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是为即将开始的秋收祈福,而这一举动不也正体现着中国习俗里晚辈孝敬长辈的美德吗?满满的孝道溢于言表。而这一节日的隆重之处又在于它不是单个家庭的个人行为,而是家族式的集体祭拜,不仅体现了整个家族的和睦相处,互相扶持,还促进了亲朋之间的感情,融洽交流,为共同的希望而贡献一份力,让逝者安息,活者更加团结进取。
下午,在一阵阵响亮的鞭炮声,一串串烟花中,大家焚纸默念着祝福,让思念随风送走了先人们,告别了这场严肃的中元节祭拜仪式,充满希望的又一次投入到忙碌的秋收中、工作里。
我从祭拜的长辈家走到了爷爷家,他看到我,一阵欣喜,我已有一段时间没来看过他了,他说今天是七月十五,知道我一定会来看他。我眼前的爷爷有些清瘦,但精神很好,已经90多岁高龄的他行动有些不便了,耳朵也常常听不清,他的那双修长的手依然很好看,这是一双巧手啊!说起来,我出生的家族是木匠世家,从父亲一辈算起,向上四代都是非常有名望的木匠,而爷爷这辈则把木匠的手艺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乡里乡亲亲切的称我的家族为“木匠铺子”。能够撑起这样一个门面的家族除了有庞大的人员支持,还必须有出类拔萃的手艺。爷爷从15岁起便跟着他的父辈们学习了木匠手艺,为了学到更好的技艺,他不断拜师,跟随了很多木工技艺高超的师傅学习,加上他心灵手巧,学得快,很快他就集多门手工艺于一身,成为了出色的木匠。无论是种植庄稼用的犁耙镢锨等农具,婚丧用的嫁妆棺木,还是房屋门窗悬梁,以及各种栩栩如生的印刻花鸟鱼虫,他都是行家里手,父辈的手艺传给了爷爷,爷爷又有了徒弟跟随他学习,他从一个学徒变成了一个师傅。他的手艺好,人也好,威望高,凭良心做活,买家提供什么木料就用什么木料,有时候不够用了,把自己家的搭上,也不会多要一分钱,剩余的边角料也会想方法变成有用的家什,让买家感到意外的惊喜。很多贫穷的人家付不起工费,他也从来不催,活按时做好,费用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给。正是这份宽容和仁慈,让他带领的“木匠铺子”家族走过风风雨雨,赢得了好口碑,传承至今。我的脑海里呈现出供桌上祖爷爷、祖祖爷爷们的名字整整齐齐的排列着,仿佛那勤劳善良的身形跃然跑到我的身旁,告诉我,手艺人赢得世代尊重全凭一颗善心,晚辈们要牢牢记在心,家风永流传。
对于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爷爷给我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他说,一个书生进京赶考,路上突然下起大雨,他躲进山洞里避雨,山洞前水势凶猛,一泻而下,当他看到洞口的低洼处冒出了一团蚂蚁,拥抱着不知要往哪里逃,这个蚁洞正濒临被淹没的危险,于是,他冒雨把蚁洞周围用沙土围高,急流绕道而行,蚂蚁们安全了。考场上有着一手好文笔的他信心满满交了卷,却忽视了一个错误,本该有三点的字他漏写了一点。当监考官查看到这份试卷后哀叹可惜,因一字之误他竟与高中状元失之交臂,可惜了这个好文笔啊!几声感叹后,监考官却吃惊的发现少的那一点又添上了,“奇怪啊,刚才明明···”,然而定睛再看,原来是只蚂蚁趴在了缺点的位置,刚好补齐三点。他手指一弹,蚂蚁不见了,字还是缺一点,转眼再看,小蚂蚁又趴在了原处,反复几次,那只蚂蚁仿佛认准了缺点的位置,始终保持字的完整正确。如此奇怪的事情,监考官第一次遇到,他命人叫来了书生,并说明了来龙去脉。看到试卷上的蚂蚁,书生惊讶万分,他向监考官讲述了在山洞前救蚂蚁的经历,监考官哈哈大笑,拿起笔在缺点的地方新添了一点。他说:“年轻人,这只小蚂蚁是来报恩的,你的善良让我由衷的敬佩,我也祝你一臂之力。”故事的结局是书生不但金榜题名,还赢得了监考官的垂爱。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让我的内心为之震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不正是我们做善良人,行善事的座右铭吗?我的爷爷正是用它一生平凡的善举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啊!
我忍不住又看了一眼爷爷那修长白皙的双手,这双巧手曾经发明创造过无数的模型,打造过生活起居所必需的精美家具,甚至是难度系数极高的造船技术在他手里也是极其简单。我说“爷爷,这么复杂的技术,您咋就学会了那么多?您是如何发明创造的呢?”他会心一笑,沉静片刻,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在木板上刻花是爷爷最喜欢的一门技艺,他用“花无正形”四个字概括了对这一手艺的理解。他说画花不像写字,写字要遵规守矩,一撇一捺早已固定好,位置错了就是错字,而花不一样,即使不小心在上面点错了一笔,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心灵在错的地方创造出另一朵花,或者另发新枝,“花无正形”,形在自己心中,多么富有哲理的四个字!只要我们有一颗永不气馁的内心,心中的花才会永远盛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境由心生吧!
我突然间回想起小时候爷爷在荷塘前教我画荷花,他拿着笔,三两下,几个椭圆形的花瓣就构成了一朵盛开的荷花,我看向荷塘里的荷花,那粉白的花瓣和花瓣尖端的绯红,仿佛落在了白纸上。对于我从旁添加的线条,他不用橡皮擦除,几个曲线就构成了含苞待放的骨朵,当时只觉得爷爷的技法高超,现在才明白那些创造性的画风来自于他对美的深切感受,热爱美,发现美,创造美,这大概就是爷爷心中发明创造的世界!也是独特的匠人情怀!因为一项专业技能竟对世界充满了热爱!
如今爷爷年纪大了,他早已不再做木工,也不再刻画,但他是匠人的精神一直让我钦佩。逢年过节他的徒弟也会来看望他,在聊天中得知,徒弟们也渐渐的放下了这门手工艺,从事了其他行业。因为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木工匠人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不免让人伤怀,那些织布机、棉纺车、木头车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机械。我的几个哥哥们审时度势,他们由木工转向了铝合金门窗的装修,顺应了新时代的需求,这也算的上一种成功的转型吧,至少他们创造的技能仍然来自于家风的传承,也称得上是新时代的工匠。
我和爷爷就这样愉快的聊着天,他的耳朵听不太清,我就凑近他大声说,有时候实在听不清,他干脆抿嘴一笑,连连说老了老了,不是年轻的时候了,像你们这个年纪最好了,想做什么就尽管去闯,不要受到束缚!我在这深深的感动中明悟了很多道理,一个下午的光阴很快就过去了,当我起身要离开时,爷爷突然说“我很想你了,你要经常回来陪陪我!”眼泪突然就涌了出来,我努力克制着,大声说 “这刚入秋的蚊子咋这么厉害,都咬我的眼睛了,哈哈!”一边揉眼睛一边擦掉我的泪水,不让他发觉。是啊,因为常常忙于工作,我回家陪他聊天的时间少之又少,内心有着很深的歉疚。有时候买些好吃的给他就以为是来看过他了,岂不知这些吃穿用又怎能等价于那份陪伴带来的幸福。爷爷年纪大了,我们能够陪伴他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为太想念,他就跟孩子一样表达着对我们的牵挂,否则也会成为永远的遗憾了吧。
我想,中元节的深刻意义和传承价值,除了对先人的缅怀,对淳朴家风的传承,更多的应该是启迪我们要记得陪伴身边的亲人,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是最永恒的孝道。
(文章作者: 邢丽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