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山东旅游

【中国·山东故事】从蒲家庄走来的蒲松龄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当一个书生,青衫芒鞋,拿着一只羊毫,一卷黄纸,神色淡然地走向街头,走向济南,走向中国文坛的那一刻,一个朝代的缩影,就在历史的尘埃里,慢慢凸显出来。让后人在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当中,对着一部《聊斋志异》,发出惊叹。

这个书生,就是蒲松龄。

沿着那一篇篇妙趣横生的故事,我在寻找现实中的《聊斋志异》,回头凝望,《聊斋志异》里面的人物走出来了,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我走进了柳泉,走进了蒲家庄,走进了蒲松龄的内心。我看见柳泉的大树下,一个叫蒲松龄的秀才,面向宽广的大路,摆一方柳木小桌,沏一壶清茶,招待来往的行人。

我想:那一刻,从蒲家庄走来的蒲松龄,应该身着布衣,或是青衫,在仔细谛听过路人讲述故事。或者,他是站在齐鲁大地的最高处,俯瞰芸芸众生;还是一袭青袍,行走在他熟悉的大街小巷?他是在柳泉看柳絮,泉水?还是在人堆里,捕捉笔端的人物,抑或那些美艳的狐仙?

面对一部《聊斋志异》,我在震撼的同时,陷入了沉思。我看见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看见了虚幻世界下的一个个美女,一个个狐仙变幻的美女。

她们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迷人,那样的妖冶。这里,不只有落魄的秀才,不只有破败的野地,不只有荒凉的客栈,还有供人栖息的竹床,有幻化的美景,有一双双望眼欲穿的眼睛,有焦渴的期盼,有不堪重负的呼喊。

如果说,他的科举考试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抱负,莫若说,他是科考制度的受害者。他十九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七十一岁时才成岁贡生。

这些,都让他对科举爱恨交加。这些,都是他日后成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催化剂。

《聊斋志异》是俗世里的一曲绝唱,是红尘中的一幅风景。

那个婴宁,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杨花糁径”。她真有点像山水灵秀之气的精灵,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

而那个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

这些女性形象,她们“虽为花妖狐媚,但多具人情”。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我宁肯相信,《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魅,即是蒲松龄的白日梦。他就是想表达他的幻想,一个穷秀才的幻想。

蒲松龄笔下的人物,总是透出一种淡淡的妖气,透着一丝哀愁,而命运又是那样让人唏嘘。

《聊斋志异》却告诉我们,那是虚幻的真实,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文人的梦。

杳无人迹的蓬门破庙,作为栖身之所。月光如水,青灯黄卷,渲染出异乡羁旅淡淡的忧伤与美丽。

或许,是蒲松龄命运不济,于是只能寄幻想于爱情了。不知道他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从蒲庄走来的书生,一生穷困潦倒,却极其的富有。

他将一支笔伸向隐秘的世界,伸向荒凉的山野。他的笔下,出现的是鬼狐,是美女,是贫困的书生,是赶考落魄的文人。他的笔触,是那样的辛辣,又是那样的温暖。在荒无人烟的山野,在深夜一个破败的栖身之处,一个美女的出现,她轻轻一笑,走入你的怀抱,走进你的爱情,走在古今未曾见过旷世奇缘。却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让人享受,让人心荡神迷。

有人说,《聊斋志异》是借鬼狐以状人生,以曲笔鞭笞魑魅。

是的,蒲松龄笔下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他看着这些人物,由不得心生爱怜。他看着笔下的这些鬼狐,由不得喜欢。

他觉得这些鬼狐,一定是一些漂亮的女子变幻而成。而这些漂亮的女子,怎不想有一个如意的郎君呢?他在为这些女子惋惜,在为她们叹息,为她们鸣不平。这些女子的命运,哪一个逃脱了封建社会的羁绊?

然后,回到书房,他铺开纸,拈起笔,蘸了墨,一笔一笔地书写她们的美丽。他书写的,不仅仅是她们的美丽,而是一个朝代的缩影,更是一段具象的历史。他为一群平凡的女子,写下她们的爱恨。

《聊斋志异》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没有人会否认,《史记》是真实的历史,又是真实的文学。

《聊斋志异》亦是如此,它是虚幻的,又是真实的。它是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

齐鲁大地,不能没有蒲松龄。一部《聊斋志异》,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故事,什么叫小说,什么叫真实,什么叫魔幻。

蒲松龄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他在之后科举场中,极不得志,虽满腹实学,却屡试不中,至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71岁时才补为岁贡生。

他衣袖飘飘,一身布衣,走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走入了那个时代的繁华和衰败,走进了真实和魔幻。

从清朝走来的蒲松龄,注定会成为那个时代的绝唱。从蒲家庄走来的蒲松龄,注定会用一支笔,为清朝画像,为封建社会画像。

一部《聊斋志异》,让齐鲁大地,翰墨飞扬。

蒲松龄大约不止一次去过济南。他对趵突泉的描写:“树无定影,月无静光,斜牵水荇,横绕荷塘,冬雾蒸而作暖,夏气缈而生凉”。文辞清丽,对仗工整,在历代吟咏趵突泉之文章中,堪称佳作。

蒲松龄,就是在这儿走出来的,带着他的风雅,带着他的文化血脉,带着他的历史责任,挥别蒲家庄,一步步走向了一个时代的鼎盛,和一个时代的衰败,走向了伟大的《聊斋志异》。

(文章作者:张华亭)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