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山东旅游

【中国·山东故事】再访千佛山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千佛山,佛三千,下边粗来上边尖。有朝一日倒过来,上边粗来下边尖。”最初对千佛山的印象就是这首打油诗。以至于来过济南的人,都要爬一回千佛山,仿佛不如此就没到过济南似的。

初夏的周末,难得清闲,我跟先生说不如就去爬千佛山吧,先生颔首赞同。

在孩子七八岁时,我们一家曾登过千佛山。那次千佛山之旅,我只记得台阶太陡,人太多,孩子在山上乱窜,我一路攀登,一路担心,反而忽略了山上的美景。估计先生那次上千佛山的经历跟我也差不多吧。这一次,我们一定要把千佛山的景致看个遍!

那天早晨,我和先生旧地重游,再次拜访千佛山。我们早早的来到千佛山公园,好多晨练的人们还没回家呢。

我们拾级而上,一边观赏沿路风景,一边寻觅着跟它有关的美丽传说。

在舜耕园里的石碑上,我们看到有舜耕历山、舜帝南巡、尧帝访贤等历史典故的文字记述和漫画描摹。《史记》记载,“古者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千佛山又称历山,也叫舜山和舜耕山。相传舜坚守孝道被人赞扬。凡他劳动生活的地方,就兴起礼让之风。尧帝亲自到历山来看,见舜果然贤德,就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二十年后,尧帝把帝位禅让给舜。

了解了千佛山数千年的演变历史,感受着千佛山深厚的历史底蕴,怀念来到千佛山的古代圣贤,使疲于尘俗的心灵接受古代精粹文化的洗涤,我恍如隔世,心灵顿时归于宁静。

千佛山为什么改名呢?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有看到千佛啊。搜索一下,原来隋代开国之时,佛教盛行,依山势镌刻佛像多尊,始称千佛山。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有大佛头、卧佛,还有后来仿照敦煌壁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精髓而在万佛洞里镌刻的众多佛像。这些佛像形态各异,气象万千,无不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惊叹巧夺天工。我和先生悄悄赞叹,这些佛像,工匠们是怎样一锤一凿的雕刻出来的啊!不到万佛洞真的不知道中国石刻技艺原来是如此的精湛!

当我们走出万佛洞时,外边不知何时已经下起了大雨。我们打着伞,沿着山路继续走。雨驱逐了闷热,给登山的人丝丝凉意,轻呼一口气,清新自然的味道沁入心脾,精神为之振奋。

忽然想起了关于千佛山的神秘传说。传说千佛山本来是座海上仙山,掌管这座山的仙人生性活泼好动,又喜欢去喝酒,一旦喝多了就带着山东游西逛,惹得海神极为不满,暗中命人用一条碗口粗的铁链将他锁住。山神酒醒了之后,非常生气,但是又不敢违背海神的命令,他只能用酗酒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一次喝醉酒之后,山神借着醉意挣断了铁链,带着山逃出海神的管辖,飞到了现在的济南。

千佛山顶上,真有一根碗口粗的铁链锁在一块巨石上,铁链上锁了好多的大锁头,还有无数红色的丝带,想必是后人喜爱千佛山,担心山神飞走,故而用铁锁锁住它。同时,用红丝带拴住它,以此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吧!

坐在山顶上,济南全景尽收眼底。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伸出双臂,拥抱千佛山,拥抱济南,拥抱自然,情不自禁放声歌唱:“造化钟神秀!一览众山小!”先生立即拿起手机给我拍照。他还念念有词大声呐喊,引导我跳跃着继续奔放的姿势:“我要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给我拍照后,我又给他拍照。我也开心地大声喊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再来一张,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千佛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再来,重上千佛山,豪情飞天外!”

多想永远坐在山顶上,饱览美丽的济南啊。可是,我们还没游遍千佛山呢,说好的,这次一定要游遍千佛山,不留遗憾!

雨时断时续,冒雨下山,按照计划从北面上,从南边下。相对而言,北边开发的景点比较多,南边几乎还是原生态的山,除了台阶,跟野山差不多,这也展现了千佛山的另一风貌。下山途中,还有很多游客打着伞从对面走来,他们是从南门进的,大概是从南面上山,再从北面下山吧。

烟雨朦胧,模糊了山景,但是烟雨中的千佛山却别有一番朦胧韵味了,使人恍如置身于水乡江南。雨丝缠绵,洗去了烈日暴晒带来的汗渍,饥渴的绿树小草欢快的跳着自由的舞蹈,好像在热烈欢迎这场及时雨。微风习习,雨水冲刷掉山石上太阳炙烤的余威,仿佛唱着流行的歌曲《凉凉》。风雨中的千佛山,如同一位伟大的画家刚刚完成的巨幅水墨画。那位伟大的画家叫“自然”。

在这幅巨画里,草木山石是风景,微风细雨是风景,人亦是风景,而且是风景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有了人的欣赏,风景才不孤独,才成其为风景;有了人的保护,风景才能永久地成为风景,远方的人才能有机会欣赏到美丽的风景。风景的存在,改善了人的生存环境,诗意了人的生存空间。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才会永远有绿水青山,而这绿水青山就是人类的金山银山,有时甚至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正如苏轼《赤壁赋》所感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迅速打开微信,写下如下诗句,以为纪念:

一别十年后,再访千佛山。

山貌依稀是,人面双鬓斑。

风雨浑不怕,青莲开心间。

相看两不厌,唯有大自然。

(文章作者:胡秀红)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