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山东旅游

【中国·山东故事】我故乡的大汶河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泰山南三十公里外有名镇:大汶口文化古镇。镇子南有大汶河,西流是它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这里五汶聚会,两岸正是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

岸上人习惯把河的主流叫“大河”,这和它的水域有关,尤其每年雨季到来,翻滚着土黄色的水自上而下。此时从岸这边望到对岸去就要费些眼力了,河里原有的大石块、裸露的长着各种水草的滩、堆积着泥沙碎石像小岛似的丘,及丘上的小树全被大水淹没,昏天黑地茫茫一片,有了大海的波澜壮阔。这时岸上人都来观看这难得的胜景,令人有些晕眩,仿佛“钱塘江观潮”。只待雨季过后,那汹涌的气势才慢慢减退。

镇子正南门外是通往河对岸去的小石桥,明隆庆年间建,距今四百多年历史。幼时懵懂,常和小伙伴去数桥洞玩,每人数的都不一样多,自己上次和下次数也不一样多:这小石桥到底有多少桥洞?仿佛成谜。只是清晰地见桥洞上至整个桥面,随处可见普通铁轨一样宽、约一尺长的大铁钉,不规则地牢牢巴在两石间。石块有长有方,以长为多,是沙石和青石混杂,后来才知都是泰山石。桥中段的石龙头面朝东方。

雨季河里发大水将石桥淹没,此前河南岸的人来镇上赶集的唯一通道被阻断,于是有了自制的木船和不定期的摆渡人。

从明石桥桥头沿岸往上,越过那座建在龙王庙旧址的水利大楼,地势比下游一下高出许多,随渐渐看见河道拐弯时,对岸就从河南变成了河东。

其实看地势,河南河东并不太分明,只是延续着这么叫罢了,或许叫河东南更确切些。当河里发了大水,河东人来镇上赶集便与河南人一样,只能坐船,有风时还不能摆渡。于是水小时有人修了不足一米宽的黄土路,比水面高不了多少,在路口收过路费;水大时便不堪一冲。只有建了高架桥上的不止一条公路铁路,才明显方便了两岸人往来。更明显的是那条近两年修的高铁桥横跨在汶河上空,连接着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下游的明石桥依然摆在那里,仍是平时两岸人往来的主要通道,甚至成为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夏天最热时,岸上人总会把坝上当成“避暑山庄”,早早于晚饭后,拿把扇子带个小马扎,或干脆不带马扎,就将蒲扇垫在地上,或直接坐在坝顶侧面开始处,那是晒了一天依然很热的水泥地。面朝河面,在近乎原始的淡淡黑暗中,沐着凉爽的晚风,看东南方向高铁桥上的高速火车,每个窗口都透出橘黄色灯光,“呼呼”生风中,像一条条神龙,“倏”地一下过来,大约十分钟左右,又“倏”地一下过去,南来北往的几乎对等。有兴趣者,用极快的速度数火车节数:自己坐不上高铁,在这里看火车闪过,都是一种幸福……

早年没经污染的河里鱼虾极其鲜美,一年四季都有打鱼人,站在岸边或浅水中,背个小鱼篓,左手拴着纲,攥着最上端,右手攥到网的二分之一处,瞅准水面大撒把,会撒网的老打鱼人撒出去的是个大圆。待慢慢收上来,就有或大或小挣扎蹦跳着的鱼儿了。冬天敲开冰打鱼时,就必须穿着皮衣皮裤以防寒,那走路的样子,像极了太空人……

那时当地有句顺口溜:“湖中鲤鱼,海中鲳,大汶河里的黄鲴香。”“黄鲴鱼”,我们那里口语叫“戈牙”,皮肤以黄为主,掺杂着淡而模糊的黑花,腮下两边各有一个保护自己的细长“小刀”。它的身子像鲶鱼一样滑,却永远长不到鲶鱼那么大,却不好逮,即使非常小心,也常会被它的小刀划破了手。细腻紧凑的鱼肉,像小小的蒜瓣,炖后别有一番鲜香味儿。而大河里香的不只是黄鲴鱼,还有鲫鱼、鲢鱼、鲶鱼、草鱼……

秋高气爽时节,撑一只长长的篙,开着自家小渔船去水中央打鱼,无风的水面平整如镜,不见一丝波纹。完全可用“静谧”一词来形容。朝霞映红半边天;或夕阳西下,晚霞普照,只有三两片白云飘在红云末端,天空倒影在水里,水便是通红的了。那白云看上去竟是那么飘渺,辽远。那映着天空的平整水面却不像水面了,更像华丽的地板。在远处黑魆魆的群山和不远不近的大片断接着的柳林映衬下,看着撒网的那一两个还戴着草帽的业余渔民,我无数次感叹自己不是一位诗画家了。不然的话,我一定会画出世上最美的晨光与晚霞中故乡的河,以及最悠闲的打鱼人!再配上“独钓寒江雪”一般的诗词。

这部分打鱼人往往将打鱼当成种地之外的副业,等他收了船和网,就到集上去卖鱼。有的是家中专有人替他卖。所以我们那里的集上就有专用来卖鱼的“鱼市”,是整个大汶口集市最繁荣的一角之一。

可后来河水被污染,曾经鲜美的鱼,腮中有了许多缁泥,变了味儿,集市上没人买,自己也不愿吃了。那冬季里成群的大雁也不见了踪迹……

这两年每次回乡,一到家,家人总会兴奋地说:歇歇,再去大河里看看!水又清了,岸上修得也更好了……

据说有个在北京发展的老乡挣了钱没忘故乡,给了镇上十个亿,专门配合开发故乡“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旅游项目。“一山”自然是指东岳泰山,“一圣人”不用说了;“一水”,故乡人理解是夹在曲阜与泰山中间的这条西去汶水。

公元745年,大诗人李白打此路过去曲阜,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的诗句……

(文章作者:侯桂珍 )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