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槎河山庄,宰相刘墉从这里起步

新浪山东
关注
有一首《清官谣》脍炙人口:“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宰相刘罗锅》那部电视剧,老演员李保田扮演的刘墉形象深入人心,颇受人喜欢。
这样一位传奇宰相刘墉,追溯他的成长轨迹,当然不能忽略了他读书的地方——槎河山庄。在山东省五莲县户部乡杨家峪村,这座远近闻名的槎河山庄,便是刘墉少年读书地。
槎河山庄安静地隐藏在深山幽谷中,那时交通不便,外界少人知晓。大山遮蔽,峡谷深深,远远望去没有热闹繁华的喧嚣,是刘氏家族教书育人的书院所在。就是这座私家书院,成为刘墉家族的一方福地。从这里走出了一对父子宰相,数十名进士和举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刘墉从10岁起,就跟着二伯三伯在此读书,成年后才离开。带着在槎河山庄苦学得来的满腹经纶,他于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乾隆十六年中进士,殿试钦点二甲第二名。
除了家喻户晓的宰相刘罗锅刘墉,刘氏家族出的高官还有很多。刘氏家族第一个为官的人是刘必显,他生有四子:祯、果、棨、棐。老三刘棨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得御赐手书“清爱堂”三字,上盖玉玺宝印。刘棨生十子,都中了举人,个个做官,其中老五就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勳(文正公)。而刘墉弟弟刘堪的儿子,刘墉侄儿鐶之,官职也很高,做到兵部、吏部尚书,谥封文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槎河山庄走出数位大人物,终为朝廷所瞩目。山东省博物馆藏有一副珍贵的《槎河山庄图》(长卷),乃唐岱所画。唐岱何许人也?康熙朝内务府总管,在翰墨丹青方面一时无人可及,康熙金口玉言赐封其“画状元”者。
《槎河山庄图》出自朝廷画家之手,可谓出身高贵。画的题咏甚多,有包括纪晓岚在内的18位王公大臣在画上题咏。
“千叠云岚四面开,原非无地起楼台。如何画里莱公宅,只似孤村傍水隈。”这首《咏槎河山庄》是纪晓岚纪大才子所写。电视剧中与和珅斗智斗勇的“铁齿钢牙”纪晓岚,和刘墉父亲颇有渊源,是身为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刘统勳的得意门生。当年纪晓岚尚在新疆服刑时,其恩师便向乾隆皇帝推荐他担任《四库全书》总编,获准。
乾隆朝的礼部尚书德保、道光朝的军机大臣英和(刘墉门生),父子俩皆为《槎河山庄图》写有长达300字的长诗。“二劳与九仙,郁起势欲努。云气荡溟濛,仙真自来去。”英和诗中的槎河山庄云雾缭绕,俨然仙境。
刘墉一位叔伯兄长笔下的槎河山庄,“峭壁嶙峋山四围,苍藤倒挂叶初稀”,则明显是近看的模样了。刘铨琚《槎河山庄全图》序中则有下面这段话:“楼台亭舍,背临山,右有水,远岫列为屏障,不加粉饰,自有天然真味。”由此我们可见昔日槎河山庄的整体布局。从槎河山庄的画图及画上的题咏诗,槎河山庄的面貌、风采之不凡,可见一斑。
槎河山庄,这座神秘的刘氏庄园在哪里呢?就坐落在山东省五莲县户部乡不远处。从县城往东十九公里,到户部乡驻地,再往东北,沿宰相湖东岸,行至一东西走向形似羊角的山谷,山谷内便是槎河山庄了。(杨家峪便是由羊角沟演变而来。)
正是从这里起步,刘氏子孙一路趟过无比艰辛、竞争激烈的科考之路,出了8进士,21举人,48名监贡生。三代男丁中取得学衔者占九成以上,这是多高的升学率呵!
“达则兼济天下”,从槎河山庄走出来的刘氏后人,有20人进入仕途,占到男丁的四分之一。尤其刘墉和其父刘统勳,官至宰相,任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和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可谓功勋卓著,名声显赫,光宗耀祖。
刘墉父亲刘统勳是被载入史册的标志性人物,他是军机大臣中的第一位汉人官员。谥号文正,在中国历史上被追封此谥号的一共也就二三十人。有其父必有其子,刘墉的一生也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
槎河山庄,可谓是刘墉家族的福地、发祥地。但刘氏家族并非山东人,他们是如何到了山东五莲,建了槎河山庄的呢?
说来话长,有一段故事。远在明朝弘治年间,刘墉一世祖刘福由安徽旸山县的大刘家村,迁移到诸城北乡逄戈庄(现在属于高密)。那时,在诸城南边一座风景秀丽且幽静的山谷中,有一姓白的大户人家,正在精心建造他家的白家花园。那时,刘家与白家互不相识,互不相干。
谁也想不到,若干年后,在明朝末期,白家败落,而原本贫寒的刘家,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积累财富后注重读书,家族逐渐兴盛起来。刘家四世、五世已经成为读书人,宛如接力棒一般的传承下,第六世刘必显终于考取了举人!那一年是明天启四年(1624年)。逢天下战乱,有先见之明的刘家,从白家手中购下白家花园及其山场,用以避乱。槎河山庄成为了刘氏家族的一个世外桃源。
任凭外面兵荒马乱,烽烟四起,在这个世外桃源中,刘家低调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在山谷中建立起书院,让刘家男丁读书。28年后,在顺治九年(1652年),他走出深山幽谷,踏上科考路,顺利考中进士。自此以后,仕途坦荡,步步高升。先授行人司行人,后担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和广西司员外郎等要职。
刘必显辞官归里后,常住槎河山庄,那时周围的县官纷纷慕名而来,拜访这位“刘户部”,这一带地方由此演变为户部岭,这片土地后来被称为户部乡。从南而来的官员,在20里外便下马下轿步行,遥相叩拜,由此形成“叩官”地名——户部乡、叩官镇原来如此得名。
因为一个人,命名了两个乡镇。何等的荣耀。这是一个在时间长河中堪称坐标式的人物。这就是宰相刘罗锅的父亲。
不凡之人必有不凡之处。刘必显不是一个庸俗意义上的官员。他生于1600年,考中进士时已整整52岁。开始官职不高,俸禄微薄,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为官非常清廉。据乾隆版《诸城县志》载:“官舍后种蔬自给,恒数日不食肉。”为了节约,他主要素食。也许正是这为官的清廉、清心寡欲,让他长寿,他活到了九十二岁,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里,可谓名副其实的高寿!
他不但自己清廉为官,还以此标准教育后代。“前后在官不及十年,然风裁峻著,不可以私干,教子孙亦以厉廉隅为吏治之本。”如果没有这样一份清廉为官的家风传承,刘墉可能就不是那位能干而清廉的刘墉宰相了吧?那么后来他也就没有资格和机会惩治和珅那位大贪官。
巧言令色的大奸臣和珅红极一时,气焰熏天。结党营私、擅权纳贿。嘉庆四年(1799年),刘墉奉嘉庆帝旨办理和珅案,聪明能干的刘墉很快查清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和珅及其党羽罪行,皇上根据这清晰的20条罪行下令处死了和珅。当时和珅才49岁,正当盛年。毫无疑问,和珅这个人是聪明的,有能力的,不然不可能爬上这么高的位置,可惜因为他的贪婪和弄权而送命!相比之下,同时期为官的刘墉刘大人,有好的家教是何等的幸运……
刘墉家族的人普遍长寿,其父刘必显九十二岁高寿。刘墉在年过八旬时仍在朝为官且被委以重任。嘉庆七年(1802年),皇上驾幸热河,他留在京城主持朝政,这个八旬老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双目有神,寒光慑人,好一派老当益壮的神态!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为刘墉亲笔题诗:“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对刘墉家族给予高度评价。刘氏家族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他们读书的那块宝地——槎河山庄功不可没。乾隆皇帝下江南返回途中,便特意绕道莒州、青州,想去亲眼看看这个神奇的槎河山庄。
刘统勳不慕虚名,他考虑的不是怎么讨好皇上,而是百姓疾苦。他不想让当地百姓受接驾之苦,就让他哥哥在进山线路图上,故意标注了“龙湾(完)头”的地名,还把兰峪庄故意错写成“拦峪(御)庄”。
乾隆皇帝一看,只好罢休。但他依然对这里意犹未尽,对着《槎河山庄图》,将槎河山庄的松垛子山改名笔架山(形状如同搁置毛笔的笔架),山后旺改名小花山,在槎河山庄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文章作者:王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