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山东旅游

【中国·山东故事】地下龙宫 螺旋井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如果是借天而开的“人间天河”,山东新泰的螺旋井,就是借地而凿的“地下龙宫”。

随作协大采风到新泰龙廷镇掌平洼村,村中间便是螺旋井。

水井全用石头砌成。沿台阶拾级而下,108级螺旋状台阶分两级,一级至10米时,过隧洞进入二级台阶,深达26米。一级二级之间是取水平台。极像有螺旋楼梯的商场,商场的旋梯中间空洞、狭小,这里的空洞放大后成了井筒子。

跟随八十多岁的刘兆友老人的思绪,溯回到那段不寻常的岁月——

掌平洼村漫山遍野,尽是石头,滴水贵如油,庄稼全看老天爷的眼色,十旱九不收,人畜吃水从外地取……刷在石头墙上的“农业学大寨”,由于石灰水过稠,五个人高马大的字因风干而缺胳膊少腿。

“你们村不光学大寨弱后,连政治宣传都跟不上?”大队书记韩慎元、队长刘兆友,两天前赴黄县、蓬莱学习挖井经验。进村后正好被公社革委会的人逮住,并被质问出去游山玩水?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好形势!

“俺们攒足了劲儿,就等着取经回来打井。”群众代表拍着胸脯,对革委会的人赶紧解释,同时,几个群众开始补刷标语。

此时是1967年3月的一天,到1977年5月底建成,前后历经十年三千五百多天,这恐怕是世界上建设历史最长的水井。期间正好是那段是非颠倒的动荡年代,轰轰烈烈的凿石掘井,既顺应抓革命、促生产的时代潮流,又解决了群众生活生产的翘首以盼。

黑夜还没有褪去,在队长的号角声中,30多名青壮年劳力组成的突击队,已集结在工地。

月光下,大锤上下翻飞,钢钎及时转动。伴随着敲击声、“号子”声,当黎明来临,汉子们已经浑身沾满石硝与泥土,晨曦中俨然一个个移动的雕塑。一锤一锤、一寸一寸,生生凿向“地下龙宫”。

好在,边打井边采石,铺成螺旋状的台阶,渐至井下。一二级之间,隧洞相连,天地两重。空间虽光线暗淡,但前后联通。钻进钻出,神秘而又深邃,柳暗花明又别有洞天。而每一级台阶,铺就了几多山里汉子执著的汗水与不屈的热血。

“早上新换的钢钎,天不黑钝得就不能用了。”刘兆友老人回忆说,“炉火整宿彤红,当天用过的钢钎、镐锨连夜淬火,不耽误第二天使用……”

老人兴奋的眸子里,分明那炉火还在燃烧,升腾着无限希望;汉子们浸透的汗衫,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汗渍层层;双手布满老茧,鲜血顺着钢钎直流……。寒来暑往,忘记了春夏秋冬,忽略了风霜雨雪,汉子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把青春定格在火红的岁月里。

没有炸药,土法上马自己造。一声炸雷响过,等不得硝烟散尽,碎石、渣土,一筐一筐往外抬。加厚的护肩怎护得住汉子们的冲天的雄心壮志?哪抵得住天长日久的打磨?一月一换,前后用去3000多个。

“一开始上工,还听我吹号,后来,吹不吹,都一样。”老人拿出当年的军号,传家宝似的用红布裹着。折下红布,虽历经岁月沧桑,仍铮明瓦亮。老人鼓动双腮,依稀传出嘹亮的响声,似乎唤醒着我们什么——号角只是一个形式,任何事情只要顺应民意,老百姓都会自发地积极响应,会义无反顾地予以支持。

坚硬的山石之上凿水井,不啻于蚂蚁啃骨头,更像是铁杵要磨绣花针。选定这一位置,是经县水利技术员测定。1970年,凿至16米时,裹挟着二百多年来几代掌平洼人的祈盼,甘泉喷薄而出。因水位上涨很快,施工暂停。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水龙王”,应该甃井收工。

在韩书记、刘队长及群众代表的坚持下,最后决定先抽水,水位下降后接着挖,挖一口能防百年大旱的水井。也是践行韩书记开工时代表党支部许下的诺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以大寨为榜样,哪怕少活20年,也要让老少爷们吃上水,庄稼浇灌不再愁!

1977年5月,挖至26米时,经技术员计算,足够全村人畜饮用和灌溉。三千多个日子里,在刘兆友老人回忆中,满满的是欣慰与自豪——用工40000多个,挖掘石料3000多方,耗掉钢钎近4吨,损坏镢锨镐不计其数,以一代人的芳华改写了掌平洼村靠天等雨的历史。固然,这是水利工程,但更是村魂,是心碑,一座永远铭刻在掌平洼人心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

至今,全村仍保留着18个家庭的石头结构老屋:外面土得掉渣、里面装修豪华。如今的掌平洼以螺旋井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仅打造的“杏梅古村落”休闲旅游品牌一项,人均和集体年增收分别在万元、10万元以上,已成为新泰市杏梅生产示范基地、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

螺旋井壁上长有凤凰蕨,羽毛一样的叶子,顽强地扎根于缝隙,似凤凰展翅,群鸟来栖,百鸟朝凤……这不正是掌平洼人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吗?没有螺旋井,就没有掌平洼的涅磐重生,就没有今天的百鸟朝凤。

(文章作者:龚继岳)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