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百年风雨“梁家屯”

新浪山东
关注
梁家屯位于山东省莒南县石莲子镇正南两公里,是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美丽古村落,一条蜿蜒盘曲的沟壑从村中央穿过,犹如一条巨龙安详地盘踞在群山间。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但村中至今仍保留一座石拱桥——咸亨桥,此桥始建于清初,青石碑上的碑文已经斑驳销蚀,许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如今,风雨沧桑的梁家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恪守着一份独有的宁静,静静地散发着一种久经历史风雨洗涤后的沉香。
据《梁氏族谱》记载:“我祖自明初即随洪武当兵,至永乐屡立军功,战绩卓著。到永乐四年(1406年)封为广武将军,并准许在中原界内屯田练兵。有亲人黑丑将军可靠,其封为平辽王,镇守沿海一带,现住巨峰村,遂往择莒县南白堐前高原而居。遗有将军刀一口,重数十斤……”据此证,梁姓于明朝永乐年间来此隐居成村,并以屯田练兵之意,故名“梁家屯”。
梁氏先祖系湖北省襄阳府人,自幼习武。元朝末年,朝政极端腐败,权奸佞臣当权,引发红巾军起义,梁氏先祖背井离乡投奔到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帐下,在南征北伐中屡立战功。大明朝建立之后又跟随燕王朱棣参加北伐,战绩卓著,朱棣登位后被加封为广武将军,谕准可在中原界内屯田练兵。此时,远在山东的亲戚梁黑丑将军派人邀请前往。梁黑丑当时为平辽王,奉旨镇守日照黄海沿海一带。梁黑丑本有名字,当年跟随信国公汤和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于洪武四年(1371年)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时,因身材魁伟高大,面目黝黑,得以朱元璋赐名:梁黑丑。梁黑丑随汤和参与防倭,后屯军巨峰(今日照),负责保卫日照沿海一带。梁氏先祖受邀来此以后,协助梁黑丑将军镇守保卫沿海一带。明朝初期沿海一带常有倭寇来侵,为抗击海上偷袭的倭寇,梁氏先祖提出壮大武装力量提高战斗力,督造战船严守海防。从当地精选了三千名壮实胆大、吃苦耐劳、动作灵便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全新的军队。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训练,就将他们打造成了一支纪律严密、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的队伍。梁氏先祖带领这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转战在抗倭战场,屡败倭寇,取得了许多辉煌战果,被当地民众称其为“梁家军”,倭寇更是闻风丧胆,逃之夭夭。经过几年的抗倭斗争,基本上扫平了日照沿海一带的倭患。倭患解除以后,梁氏先祖奏请圣谕恩准择地屯田练兵,以效国家。梁黑丑建议广袤富饶的青州府莒州(今莒南县)辖内可居,其距离巨峰近,若有倭情可前来呼应。因祖系湖北省襄阳府,世居洼下频惩水患,心思必择高原而居,于是梁氏先祖告别平辽王梁黑丑,率兵携家眷来至莒州白堐前择一高原隐居成村,并以屯田练兵之意,故名“梁家屯”。从此以后,梁氏先祖在此安居乐业,战时出征,闲时耕种。梁氏先祖一直以“忠厚传家,武耕继世”的家训,教导家族子弟积极上进。自此,梁氏子孙后代在此繁衍生息,代代传承。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中华传统的小年辞灶日,民间素有“军辞三民辞四”之说,梁家屯至今仍然沿袭着“军辞三”的风俗习惯。
抗战爆发后,革命的火种迅速在莒南大地燃起,梁家屯村民同仇敌忾,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1940年5月5日,流窜到石莲子乡一带的国民党顽固派莒县县长许树声(绰号“许黑子”) 带领保安队500余人进驻梁家屯,企图瓦解中共党组织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为了粉粹敌人的阴谋,八路军三纵二支队三营长吴坤率领一个营同地方抗日游击队,分三路攻打梁家屯。敌人利用村庄内高外陡且有十几米深、又宽又长的水沟等天然优势,封锁住了八路军的几次进攻。此时,村内的十几名地方武装“金钟罩”会员心急如焚偷偷得聚在副队长梁二叔家中,共商良策。第二天,梁二叔利用出村给敌人伙房购买肉菜的机会,把侦查到的敌人岗哨情况以及梁家屯村的详细地图交给了八路军,并定下了里应外合之策。半夜三更之时,村内突然燃起熊熊烈火,早已准备多时的八路军看到信号,迅速发起猛烈进攻。负责夜间站岗的敌人早已被梁二叔带领的“金钟罩”会员悄无声息地拿下,等到敌人发觉反击时,八路军已经攻打到村头。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敌人溃不成军,“许黑子”见大势已去,乔装打扮混到嘈杂的人群里趁着夜色溜走。黎明时分,战斗结束,军民众志成城,终于取得了梁家屯战役的胜利。
岁月沧桑,事过境迁,梁家屯六百多年流淌不息的人文历史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熠熠生辉。古村承载着古风,传递着今韵,穿越历史回望文明,梁家屯近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延续,恰似一篇篇清新隽永的诗篇,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绽放着历史文化的光芒和芬芳……
(文章作者:梁固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