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濯村印象

新浪山东
关注
“濯”,清洗的意思,想必濯村一定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个旅游信息,在距离不远的莱阳地区,有一个村庄叫濯村,是2017年中国最美乡村之一,是一个开满樱花的小村。樱花小村,单听名字就很美,便报名前往。
两个小时的车程,古老的胶东大地,群山起伏,田野清新,阳光下的村庄安静祥和,一派淳朴自然的风光。可是一到濯村,立刻被惊到了。坐在行驶的车上,似一场粉红色的风暴,铺天盖地迎面刮来。见一樱花林,中无杂树,粉红色的花蕊层层叠叠翻卷如霞,仿佛连空气都染成了粉红色。林内屋舍整齐,游人如织。
进的村去,南北六条街,东西十一条巷均被樱花覆盖。浓密处花枝压头,需弯腰穿行。以为纯然都是粉色樱花,突然间,会冒出一排白色樱花树,似一团白雾,飘飘渺渺消逝于小巷深处。也不是真的中无杂树,有一丛一丛的修竹隐在花丛里,一副孤傲不群的样子。村民们推开枝枝掩映的家门,肩扛农具,穿过樱花树下去劳作,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坐在樱花树下晒太阳的老人们,和来自天南地北的游人们,都把各自当成了一道风景。买一份地道农家饭,坐在樱花树下吃着,有几片樱花花瓣热情地坠落到碗里,这顿饭便有了樱花的味道。和卖饭的大姐谈论他们的小村樱花美,大姐偏说此时的樱花不算美,别的时候的樱花才是真的美。比如早上云雾迷蒙时的樱花,夕阳西下时的樱花,晚上灯火里的樱花,还有凋谢时的樱花。农家大姐描述的时候像个诗人。
穿村樱花街道,到达村尽头。迎面,一条大河从不远处的山谷里缓缓流出,一座古老的石拱桥飞架两岸。有几只鸟儿鸣叫着,从宽阔的河面上盘旋飞过。濯村的名字定从这条河而来。河对岸田野纵横,远山如黛。河边建有北方最大的植物园,里面珍奇树木花卉应有尽有。最惹人留恋的是一条人造小溪,溪边野花杂生,溪内有蝌蚪和蛙鸣,带给人无数关于田野,关于童年的遐想。植物园外,有一个台商建的兰花培育基地。进去,听温文尔雅的年轻台北男孩,轻言细语地细数着他的名贵兰花。花好,人更好,不买一棵带回去,便是对这美好的辜负。村外更建有樱花小区和别墅群。住在这样的楼上,俯视花海,远眺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真是一个世外桃源。
走马观花,濯村一日游,匆匆而别。濯村一定还有很多美好的地方我没有发现。要想深入发现一个地方多角度多层次的美,是需要住下来与它亲密接触的,这是每个旅游者无奈的奢望。踏上归途,一路风光复归于来时的平静。但是,濯村之美给人造成的内心震撼,久久难以平复。濯村之行如果像一次花中宿醉,它的回甘绝不仅仅是花香。回望濯村,它如同在穷乡僻壤中长出的一棵奇葩,光芒璀璨耀眼夺目。它是平凡之中创造的传奇。一个很普通的小村,能从千千万万个相同相似的小村里脱颖而出,名扬天下,吸引外资,吸引游客,吸引财富滚滚而来,是什么成就了它的今天?追溯源头,是一个叫“樱花书记”的人,只因为喜爱樱花的美,只因为想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形象,带领村民,先是尝试种了几棵,看着漂亮,便越种越美,越美越种,在大山深处,远离繁华和喧嚣,默默坚持种下来,历经近二十年,一直种到现在的五万多棵。
回望濯村的发展历程,它存在着另外一种,直抵人心灵的深层次的美。首先是创造之美。创造,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独辟一条蹊径。千百年来,农民们种植作物,必以经济价值作为前提。樱花相比较于瓜果梨桃这些农村平常的果木,中看不中用。种几棵,供观赏玩乐未尝不可。全村人同心协力种这么多,坚持这么久,浪费土地浪费精力,确实需要一种推陈出新的勇气和魄力。再是工匠精神。《卖油翁》之所记,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如青松一般,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到极致。还有情怀之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把美当成事业来追求,不随波逐流,不为世俗名利所动,这是一种赤子情怀。正是坚守了这样的情怀,才会无心插柳柳成荫,才成就了今天的濯村。这似乎体现了老子“为无为而有为”的思想,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而终有为。
在今天这个讲究实用的时代,大家都在做着自认为有用的事情,很多人觉得能挣钱的、能出名的、能升官的就是有用的,剩下的都是没用的。到底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呢?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比如说建筑,我们看到的门、窗、墙、顶,这些都是没用的,能用的是围出来的空。再比如我们说不锈钢杯子、玻璃杯子、陶瓷杯子等等,我们都在强调杯子的性状是不锈钢、陶瓷和玻璃,但是真正有用的也是围出来的空。所以,老子说,能体现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东西,“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只注意实用的东西及其作用,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一般人不容易察觉罢了。俗语说“功夫在诗外”,任何成功的人和事,其成功的原因决不在于那个成功事件本身,一定与隐藏在这个事件背后的,人的品德、学识、视野、情怀、信仰、意志等等有关。就像濯村的成功,不是因为种樱花这件事本身一样,而是与他们敢于创造,勇于坚持,痴心不改的精神有关。所以,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能只做“有用”之事,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无为不是不为,只是不要为得功利而为。濯村之美,值得深思。
(文章作者: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