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济南泉水清又清

新浪山东
关注
“家家泉水,户户垂柳。”这是令每个济南人都颇感自豪的一句话。但对于我,这八个字里,却另有一份滋味在心头。
我是在二十三岁时,来到这个叫济南的城市的。十九岁前我还是陕北的一介农夫。陕北干旱少雨,我们家,跟我们那个散落在黄土高原上的村庄一样,偏僻而贫瘠。
那年月,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
我得益于分田到户和恢复高考,有幸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至济南,这一年是1993年。济南,给我的印象,比之我的乡下老窝,它是省城,大城市;比之我大学所在的南京,它又有些土气。但,水之韵和泉之魂,却是从落脚济南的第一天起,便在我这个陕北娃身上悄然扎下了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对济南的一天天熟悉,对济南的泉也一天天了解。从最先知道市中心有趵突泉,到后来知道趵突泉东边有黑虎泉,白石泉,章丘有百脉泉,再到后来知道南部山区有拔朔泉,斗母泉,济南共有七十二名泉和大小泉群几百处,“泉城”二个字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长在了一个外地人的身体里。
受我的影响,几个弟妹,读书也很用功,最终也都考上了大学。
每当过年团聚的时刻,我们一个个衣锦还乡,这时候,父亲的目光总爱在从城里归来的一张张架着眼镜的脸上欣慰移动,当父亲的目光落在我这个在外省工作的儿子身上时,我感觉到他的脸就像趵突泉翻腾的水花一样泛出骄傲的亮光。
借着这样的亮光,我给一家人讲齐鲁大地,讲千年古城济南,讲济南府里的前世今生,讲汩汩流淌的泉水文化。
这些年,趵突泉东边建起了宽宽的泉城广场,连通了直接大明湖的护城河,南边修了宽宽的经七路,再往南还有更宽的经十路。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可谓是日新月异,从土气变得帅气而大气。我将一个城中有泉,泉中喷水,清水绕城的现代化都市带到了老家人面前。
我像被什么东西牵着的风筝,不时在故乡和泉城间穿梭。
有时这种穿梭又像是在穿越。当我身在老家的时候,我会想起被泉水滋养的济南;在济南的时侯,又会想起遥远的黄土坡和干旱的糜子地,想起坡上的旧窑洞和土炕上爱喝茶的老父亲。
我也不知道父亲是从什么时候喜欢喝茶的。为了喝茶,父亲曾经在地头打井,钻头钻下去二十米都不见水的影子。父亲还亲手在院里挖过井,一锨锨挖下去半天都不见点潮气。爹是多么希望能守着一口出清水的井,能用井水泡一壶青茶,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美滋滋地嘬。已经六十岁的爹已无法再像老黄牛一样下坡干活,他已举不动那把锄头。我动了让举不动锄头的爹到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济南居住的念头。
自从我在济南安家,爹还从来没来过济南。当我提出让他搬来济南住,他却说甚也不肯,说离不开住了一辈子的寒窑。
伴随着济南都市圈的形成,泉水这张城市名片已被济南打造得风生水起。我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带父母去赏一次泉。
2008年国庆节,我回老家接来了父母。我们直奔趵突泉,但到了和泉城广场一路之隔的公园东大门,我正准备买票的时候,父亲却说什么也不让买他的票,他说他最烦人多的地,在外面转转就行,还说带你娘进去看看吧,她还没见过公园哩。就这样,我只好和妻子陪着老母亲一人进了趵突泉公园。
等我们出来的时候,父亲正圪蹴在公园东门外的道牙子上,一个人默默地抽烟。
一位父亲没有与自己的儿子一道目睹济南最盛名的泉水。一个儿子也没有实现对生身父亲的微小心愿。
没几天,父亲就执意要回老家。父亲的固执我无法改变,可总不能让他老人家白来济南一趟呀。
济南的泉水泡茶是出了名的好,而我的父亲爱喝茶,我就打听,哪儿就近可以打到清冽的泉水。父亲没有看到济南的泉,如能喝到济南的泉水,也算是——
火车上,父亲望着两桶清澈甘冽的泉水,两眼出神,一路无语……
后来,只要我回老家,我都要去以前取水的地儿装几桶济南的泉水带给父亲。每一次,父亲用泉水沏好茶,都要邀来周围的邻居一同品尝。于是左邻右舍都知道父亲有一个在山东的儿子,在山东的儿子每次回来都带来济南的泉水,泉城的泉水就是比乡下土井里的浑水甜哩。
岁月这根无情的鞭子,一天天抽弯了父亲的脊背,抽皱了父亲的面颊。
以趵突泉为核心的天下第一泉风景名胜区已跻身全国5A级景区行列,趵突胜景成了济南最耀眼的一颗星星,老将的生命却悄然驶抵终点。
肺癌晚期,无情地宣判了父亲的死刑,咽气的时候,弟弟妹妹都在,唯独身为长子的我不在。听母亲说,父亲最后疼得在床上打滚,走时没留下一句话。
母亲还告诉了我父亲那次不去看泉的真正原因,一是他觉得40块钱的门票能换回二只羊羔,拮据一生的他实在不舍得,二是他那时已得了肺癌,经常下肢浮肿,他确实也没了那个精气神——
我的老父亲呐!
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都要去一个离家不远的地方站站。这个地方在济南一个叫“英贤桥”的桥下,旁边是自南而北的“圩子河”,临河的东面用大理石砌出一个方形水池。这个地方从早到晚都有市民在忙活同一件事,就是用各种工具,从池子里取水。这个对外免费开放的地方便是“迎仙泉”,也就是我先前打听的就近取水的地方。我每次给爹带回去的水,就是从这个泉子里冒出来的。
济南的泉水啊,你为何这样的清——
(文章作者:鲁一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