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沂蒙记事之淹子岭

新浪山东
关注
在临朐嵩山一带的乡村词典里,山货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意,指山里长成的瓜果梨桃等土特产品;一是虚指,形容一个人吹牛扯淡夸夸其谈。
但此嵩山非彼嵩山,这里没有少林寺,却有着美若仙境的自然景观。这里地处鲁中,界分临朐沂源淄川三县区,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以景色绘就声名,大小山峰如巨人牵手,嵩山水库若明镜高悬,壑深谷幽,清泉碧流,秀幽险奇,美不胜收。
辖内淹子岭是三县分界处,山顶有红漆划就的界线,分别写着三县区的名称。山肩位有村,即名曰淹子岭村,散落着三五十户人家,傍山而居,错落有致,绿树掩映,红瓦白墙,海拔876米,是齐鲁第一高村。居村中,阴雨时挥手可撕云扯雾,晴空下俯瞰见千亩梯田。更有民间传说和史话逸闻滕蔓缠绕的古村落北黄谷,于相邻山腰处与之遥相呼应,成就着人文和自然相辅相成的美丽景点。
吃山货饭,喝山泉水,村民面色红润,声气朗朗,形神俊逸,身体健康,村中百岁老人常有,八九十岁者更屡见不鲜。
虽居于云里雾里的仙境,但毕竟未脱胎换骨,依然是十足的凡夫俗子,柴米油盐,生活琐事,细节一概不能舍免。彼时,山上开垦,春种秋收,粮食倒能自给自足,酒肉也可自酿自猎,但油盐酱醋就得与山下相勾连,赶集上店,山货交换,也是淹子岭青壮年的一项“活计”。
隔十天半月,天微微亮,谁家男子街巷里喊一声“赶集去啦”,吱呀吱呀柴门纷纷敞开,有家庭妇女披着衣服探出头来——“半斤油”“称斤盐”“一刀纸”。柴门复吱呀吱呀关上,女人们又回家睡下了。男子一一记在心里,挑着两篓子山货踩着树梢消失在山弯处。
山上下来,弯来绕去好几里路,男子匆匆赶到集上,卖掉山货,置办好物品,急急火火往山上奔。村东南角顺山势钻出一块黑黝黝的大石,村人叫它“喊夫石”。眼瞅着太阳西下,女人在家坐不住了,因为山路难走,最怕天黑草滑。女人提心吊胆,便至村头爬上“喊夫石”,向时隐时现的山路张望半天,始终看不到蠕动的黑点,便笼着双手到嘴边,冲山谷喊“山子爹唉——回来呒?!”一会儿,山谷飘上一声回应“三棵树啦——”山子是孩子小名,三棵树是山腰的一处地名。女人赶紧溜下石头,颠颠地回家做饭去。
有小伙子向往山下的世界,赶集逛几天不回村,山里娃瓷实,家里老人并不担心。小伙多憨厚壮实、身材挺拔、面容俊秀,浑身散发着一股天然的魅力。有梦里开花的女孩,向往白云生出舞着衣袂飘飘的仙女,相信天仙配式爱情的可能性,三言两语搭讪着小伙,一来二去随着上山了。家里父母于是匆匆问来信息,找上媒人,挑着山货下山说亲。女孩家人虽心有不甘,无奈姑娘死活不下山来,生米做成了熟饭,半推半就中美好了一段姻缘。也有贪恋山上吃喝不愁、生活安逸的女子和家人,人来提亲,瞅一眼满满的山货,提提条件答应了。
云上的繁衍,在理想和现实中传承着;山里的岁月,在满足和无聊中轮回着。淹子岭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里的日子不知悠悠多少年。据传,1970年代,有工作组进村,城里干部翻山越岭到达山顶,于葱翠中扒拉出这一处村落,顿时“便引诗情到碧霄”,唏嘘感叹,慨然不已。适有耄耋老者发现,打量良久,知是山外来客,热情拉手,寒暄半天,问询:临朐城里鬼子走了没?闻者愕然,继而笑答:走啦,哈哈,早走啦,1945年就投降了。”老者掐指算着时间,“五五,六五,七五”,大家皆恍若隔世,一片茫然。又有传言,当年电影放映队抬了发电机上山送“文化”,上演战争片,俟飞机起于银幕,枪炮声响,村民大惊,四散奔逃。经村干部喊话,大家始探头探脑,自草垛后,从山隙间,磨磨蹭蹭复聚拢来,在惊讶和百思中继续看影像。当然,这都是传说,并没有谁去印证过,但也总算人们描摹世外生活“不食人间烟火”的几笔颜料吧。虽然这两个故事,都曾出现在《沂蒙九章》的篇幅中,可八百里沂蒙山山相连,老百姓生生相息,熟悉的生活何其相似,这种事件没有唯一性。
日有朝升暮落,“月有阴晴圆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念天地之悠悠”,“试看天地翻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成的美景是旅游的天堂。“改革春风吹满地”,招商引资硬道理,县里借势发展旅游,以期带动山民走上富裕之路。一时间,城里人趋之若鹜,驴友闲人纷至沓来,封闭了几千年的山村大门就此打开。
看惯了闲云野趣,听顺了鸟鸣松风,眼瞅着俊男靓女四处东张西望,嗅闻着尾气鸣笛山间时有时无,村人懵懵懂懂张开双臂,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理念,打造旅游品牌,实现富民惠民。”县领导身体力行,邀请专家学者组团,亲自带队走上淹子岭讲课。山上的改革开放像抗战胜利的消息一样,来得稍晚了一些,但轰轰烈烈的程度毫不逊色。
电通了,路修了,汽车蜿蜒曲折钻云穿雾一直开到“三县界”。村庄成了品牌,山货变成宝贝,不仅仅有绿色无公害的品质,更包含着穿透历史与诗意情怀的精神意蕴,成为穿越时空的纪念,村民们在交易中越来越得益并以此而得意。
一日,镇上一吴领导百忙中接外省某地电话,男子言语颇急切,言“是为淹子岭外出打工者,近几日老父多次致电,嘱其找镇上吴领导,约其一见,有事。”越日,吴领导至村,找到老人问之。老人自怀中掏出一把人民币,告曰“这是上次佛手瓜多卖钱数,除去原本定价本钱,一人一半分了”。淹子岭盛产佛手瓜,每年的佛手瓜节已成为当地盛事。不久前,老人路边摆摊卖货,3元一斤,游人纷纷购买。吴领导路见,对众人宣讲,此乃山货,绿色天然,加之齐鲁海拔第一村品牌,意义卓然,当10元一斤。游人玩得高兴,买得欢喜,多少钱并不计较,几十斤产品很快售馨。吴领导随即离开,并未多想。可老人回家,将所卖钱币点来数去,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从村干部处打听到吴领导名姓和电话,老人打电话命外地打工的儿子联系吴领导。瞥了一眼老人手中的一卷元角分,吴领导坚辞不要,并开导老人:“就应该多要,这就是市场经济,根据客户心理需求定价,咱这佛手瓜的附加值不止这些。”老人并不明白其间道理,教导吴领导说:我看你这个领导官也不小,可不管哪时候都不能“杵人眼子”(骗人,让人上当),让外边人噘(骂)咱(zen,咱们)“山货”!吴领导笑笑,不置可否,一时竟也无言以对。
后吴领导时常在友聚时言及此事,初一堂笑声,随后满座沉默,其间思想,感慨良多。众人遥望,再忆淹子岭,恍惚间似豁然开朗,虚无处有云:风声雨声世间声声声入耳,昨日今日明后日日日为空。
(文章作者:解全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