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这双鞋踏过泰山

新浪山东
关注
有一双小时候的鞋,现在太小穿不了,扔掉吧?
如果我妈来问我这个问题,我会着急地喊,除了那双我穿着它爬泰山的!
我十岁就有过一个壮举,穿着那双至今不舍得扔掉的登山凉鞋——一个阿姨,一位朋友的馈赠——攀登上五岳之首,泰山。
多年之后,当那一年的很多事我已经忘却,泰山与我的故事却还能穿过层叠的光阴,让我一遍遍去回忆,那群山,拥着高高低低的绿被;那谷底,蒙着深深浅浅的雾霭;那一年的泰山,永恒地为我留下那双鞋子的印迹。
那年夏天,我们从后山出发,穿过一大片山林,我才看到了山。
不是一座,而是一群,目之所及全部都是泰山的一部分,那是千百年打磨来的土石之躯,就像沉默森冷的武士,用身体搭建起高台,拱卫他们的皇帝——泰山主峰。
在此之前我以为所谓“爬山”主要是“走”,这概念来源于我家门口的那座南山,然而,到了此处,真正的五岳之首面前,才知道,那南山,只能被称为土坡;而爬泰山却是真的要“爬”。
鉴于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带错了装备,穿着小皮鞋就去了。导游阿姨一看我就乐了,哎哟宝贝,你这哪是来爬泰山的啊。
说着,她找给我一双登山凉鞋:“它可‘爬过’很多次泰山了,来,先借给你穿。”
幽默的阿姨逗得我直笑,赶忙接过了这双承载着善意与真诚的鞋子。
穿着它,我踩着游人们自己开辟出来的道路攀爬。那陡峭的岩壁上只有几处伸出的石块,吓得我尖叫连连,所幸大家都肯原谅我这个最小的队员,一个大哥哥对我的帮助让我时至今日都难忘记,他会在我爸腾不出空来管我时,拉着我的手,带着我爬完快要登顶的最艰难的几步路。那年我能度过那些仿佛无穷无尽的小山岗,多亏了他有力的臂膀、他的温柔善良。
穿着它,我体验了群山的迷人魅力。那年的夏天,我亲眼看到了最喜欢吃的金橙橙的栗子居然是从“刺球”里长出来的;我在泰山之巅的缥缈云雾里跳着乱七八糟的舞步,想象自己是生活在天宫里的仙子;我学着大家的样子,脱掉鞋袜,把酸痛的脚丫浸泡在清凉的山涧里——我快活得好像变成了宫崎骏老爷爷画出的丛林公主。
穿着它,我还闯了祸,在凌晨四点钟大家组织着要去看日出时,本来想要赖床的我临时起意,跑出营地想要跟去,结果却跟错了队伍。
那时,我自以为头天晚上已经把泰山山顶摸清楚了,认准了一个方向就找了过去,信心十足,觉得我们的队伍就应该是在这里集合的。
到了那儿,确实有一个要去看日出的队伍,我凑上去,虽然没找到我爸,可是我听见了那个队伍的导游爷爷的声音,很像我们的另一个导游。
于是我想,我爸应该就在这里面,可是人太多了,天又太黑,我才没找到他。
黑灯瞎火,我跟着这个队伍出发了。
一边走,我一边喊我爸,可是没有人回答我,我开始觉得有点不对了,队伍里别的大人告诉我,可能他在前面,到了看日出的那里就能找到了。
可我还是觉得不对,一边走一边把路线记了下来,心想要是天亮了发现还是没有我认识的人,我就原路返回去。
很快,我们到了一个平台,天蒙蒙亮了,但是还没有出现太阳,东边的方向也没有霞光,能看到的只是泰山顶端的云雾;随着天光越来越亮,反而蔓延得越来越远。
我没有找到我爸。我在上面转了好几圈都没有找到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纠结,因为我记得路,随时可以回去,可是又怕他其实就在这儿,可是天还不够亮我没有发现,我又不敢走。
待了很长时间,平台上的人们开始注意到我,都在打量我,对独自出现在那里的一个小女孩颇感好奇。
我不敢直视这些陌生人的目光,一点点退到平台入口那里,看着我的鞋子,想着那个导游阿姨,想着那个将我拉上山顶的大哥哥,想着我们徘徊在山林里好不容易找到林间小路的喜悦,想着我爸爸,想得我沉浸在思绪里反而忘了害怕。
就当我沉浸其中时,我爸自己找来了。
虽然是夏天,可清晨的泰山山顶还是很冷,他却急出了一脑门儿汗。我本来都不害怕了,可是一看见他,眼泪还是哗哗地涌了出来。哇哇大哭,好像闯祸的那个还特别委屈。
事后大家开玩笑说我爸,他要是找不着我,就在这山里当和尚。
听着这话,我也十分后怕,再一次大哭:“爸!我再也不乱跑了,你别去当和尚!”
唉,有点脸红。
最后我和那双“了不起的鞋子”一起看了日出。
遗憾的是,那天阴天没有日出。
我没有欣赏到传说中的泰山日出那万丈霞光,却结结实实长了一次这辈子都忘不了的记性。
可这毕竟是泰山,即使是那没有日出的云海也很美,她像雪一样洁白柔软,可惜等到一个模糊的太阳完全升起来时,那片海便渐渐散了。
那一年,我与泰山有一段情缘。
我们走过了树林青葱与“乱石穿空”的卫山,我们走过了金屋碧瓦与香火不断的庙宇,我们走下了那湿滑却清幽美丽的“九曲十八弯”。
那一年,我和那双鞋子爬过了泰山。
最后的最后,一切都要结束,导游阿姨坐上汽车在窗口那里与我们道别时,我才想起来:“等等!阿姨!我还穿着你的鞋子呢!我给您送上去!”
阿姨一愣,笑了:“算了宝贝,送给你了!”
汽车载着她绝尘而去,我拉着爸爸的手呆呆地看着那车辙。
明明和鞋子都是些美好的回忆,我怎么想哭了呢?
(文章作者:李少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