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张炜:素默以处的高邻

新浪山东
关注
家住泉城济南千佛山下,没想到与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张炜先生为邻。
起初由于与张炜先生并不相识,我将自己的诗集《诗天下》交给朋友,拜托他转交张炜先生,希望能得到张先生的指导和批评。
一天中午,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张炜主席现在我这里,你过来一下”。
初次见到张炜先生,令我喜出望外。刚进门,朋友便领我看张炜先生刚刚为我题写的条幅:“风范先生擅诗章,认真拜读之。冬来夏遣,人生何其促也,然有诗吟不断,可慰也。”没想到张先生对我如此厚爱,也是如此平易近人。
张炜先生亲切地对我说,诗歌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也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我多年来就有一个梦想,潜心创作诗歌,下一步也将转移创作重心,将更多精力用在诗歌创作上。我看了你写的诗,有些写得真不错。在这个时代,能坚持创作诗歌,十分难得,希望你坚持写下去。
那天听朋友介绍,张主席到了从省作协主席位置上退下来的年龄,省内有些作家曾给组织写信,强烈呼吁张炜主席再干一届,但张主席对此婉言谢绝,坚决要求退下来。由此,我对他更增加了一份敬重。
后来,我专门到张炜先生家拜访,他热情接待了我,并拿出他的两本诗集《家住万松浦》、《费加罗咖啡馆》赠送于我。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聊得也比较透彻,十分投机。我们聊到了当代文学,聊到了诗歌创作,也聊到了他的新著《艾约堡秘史》。对每个话题,张炜先生总是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令我受益颇多,不过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他素默以处的生活状态和极为清洁的精神境界。
当时我以为他从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可能有了相对宽裕的时间,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创作,没想到他依然有很多社会活动需要参加。对此,他的态度是删繁就简,去粗存精,除非特别必要,尽量婉言谢绝。朋友曾想让我代请张炜先生为他们正准备举办的文学培训班讲一课,见此情景,我自然不好意思再将这一想法提出。
谈到网络信息时代,张炜先生说,当代社会井喷式的网络信息,对作家创作影响很大。一个作家的思想、知识和素材储备,好比一座水库,不断产生的社会信息如同热气,不断蒸发和消解水库中的水。作家必须有这种抗干扰和消解的能力,在信息社会守得住自己的“创作之源”。他还说,我也有微信,但我很少看微信上的碎片化信息。
那天我还非常惊奇地发现,虽然到了数字化“键盘”时代,但张炜先生依然坚持用素笺,“手写”创作。他并不是不会打字,而是坚持那份独有的人文情怀。可以想象,多少个寂静的夜晚,不远处的趵突泉汩汩喷涌,安居千佛山下的他,时而运笔沙沙,时而凝眉沉思,那些不朽的艺术之花在他的笔下依次盛开。这是何等令人钦佩和仰慕的事情?
张炜先生著作等身,至今已经创作近2000万字作品,仅长篇小说10卷本《你在高原》,便达到600多万字。他的这些文稿,如果放在一起,也应该是一座“大山”了吧。
这是他创作心血的结晶,也是他人文情怀的结晶,更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最近一次见到张炜先生,是在登山健身的路上。夕阳西下,他从山上健步走来。望着的身影,突然想起这样一段文字: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文章作者: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