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智谋为公学用于民——访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首席专家、山东大学潘爱玲教授

摘要: 潘爱玲,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文化产业领域首席专家。

潘爱玲,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文化产业领域首席专家。

智库——协调高效的“智囊团”

作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文化产业领域首席专家,潘爱玲结合山东省省情为我们介绍了智库的功能定位和智库团队的工作运行情况。

我国智库近些年才兴起,主要针对国家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各类智库是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发挥着咨政建言、理论创新、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功能,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智库团队不但需要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以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和大量的数据为依据,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智库报告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既要有事实依据,又要有学理依据。国家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决策,都需要智库团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智库研究不是依靠某一个人,而是需要团队合作,它是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比如文化产业智库需要经济、管理、传媒、艺术、文化等各学科的人才。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具有自己的特性,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国有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的时间不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特别需要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专家加强研究。潘爱玲分享了她第一次写智库报告的经历,她带领团队成员充分调研,反复讨论,不断修改,内容上既要有学理支撑,又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智库报告在文体上要区别于学术报告和政府调研报告,具有独特性。潘爱玲完成的“我国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与对策建议”,最终被《成果要报》采用,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专函表彰。

潜心学术,服务社会

潘爱玲自1986年留校任教开始,为学生倾心讲授高级会计学、会计理论、财务与会计文献选读、公司并购与资本运营专题等课程。并在其学术领域潜心研究,成果颇丰。主持并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分别为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与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文化企业兼并重组的实现路径与效应评价研究”。完成省部级及横向课题20余项,专著《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合作网络视角下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重大成果奖。在《南开管理评论》、《会计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90余篇。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7年被评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在钻研学术的同时,潘爱玲作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首席专家,带领团队深度参与文化产业领域内的智库建设、政策制定以及企业问诊与咨询等社会服务,实现了学术研究、智库建设、社会服务三方面的协调一致。潘爱玲认为,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社会服务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学术研究为智库建设、社会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而智库建设又为学术研究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学术问题。学术研究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特别是应用学科,如果仅仅是纸上谈兵,不结合实践和社会服务,就无法体现其应用价值。

为发挥好智囊团的作用,潘爱玲带领团队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亲自进行调研访谈,切实了解企业需求,亲自撰写智库报告,一字一句反复斟酌,一丝不苟,为提出高水平的对策建议、解决文化产业面临的难题而不懈努力。潘爱玲认为,团队当前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针对山东省省情,结合对山东省文化产业现状和问题的了解,完成几个高水平智库报告,推动山东省文化产业升级发展。同时又要能够站在国家高度,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对策建议。

着眼于智库建设,潘爱玲谈了自己的三点建议:首先,希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在调研方面为智库团队提供更大的支持,帮助团队进行问卷的发放和访谈预约等基础性工作,问卷和访谈获取的一手资料是智库团队做出科学性对策建议的重要依据。其次,管理部门要进行适当的需求公开,实现科学的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上通下达的渠道,实现智库团队成果的高效利用。另外,社会、学校应加强智库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智库的认可度。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近期,潘爱玲带领团队着眼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潜心研究,针对热点问题提出了专业性与可行性兼备的对策建议。

(一)理性看待文化产业并购热我们要理性看待近期兴起的文化产业并购热,这股热潮既反映了我国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反映了传统产业和文化产业谋求转型、创新发展的需要。文化企业和部分传统企业抓住契机,通过并购进行供给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化市场的供求矛盾,促进了文化要素的流动和文化资源的整合。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化产业并购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隐患,影响了并购效果和文化企业的成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过度追求政策红利,忽视并购风险,盲目进行“拼盘式”跨界并购;条块分割与进入壁垒的限制,降低了跨地区并购的效率;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缺乏实质性融合,跨所有制并购难度大。

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了文化产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但是其总体整合效果仍有待提高。解决这些隐患,需要结合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的制度环境。从政府层面来讲,第一,要打破管理体制壁垒,多部门协调,改变“政出多头”的现状;第二,要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逐步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促进文化产业的跨区并购;第三,要解放思想,打破民营资本进入壁垒,推动文化企业跨所有制并购;第四,要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并购信息披露监管。

(二)发展有山东特色的文化产业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从投融资、文化用地、税收减免等多个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投资规模逐年增长,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越来越高。

同时,也应看到,与其他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文化产业结构有待升级和优化;第二,文化产业链不完整,文化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第三,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不充分,文化产业品牌不突出;第四,国有文化企业缺乏竞争活力,大型龙头企业影响力不够;第五,文化产业园区定位不明确,同质化现象严重;第六,管理体制创新不够,政策执行效率偏低。

为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第一,创新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第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第三,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出发推进文化产品创新;第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五,规范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第六,引进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完善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机制;第七,形成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第八,大力发展文化中介组织;第九,引导和促进文化消费;第十,优化财税政策,改善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效果。

(内容来源于《山东大学报》:林东生 徐永珍)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