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菏泽

菏泽市开发区史话-丹阳篇之十三:僧格林沁大战霍家庙

齐鲁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菏泽市开发区史话-丹阳篇之十三:僧格林沁大战霍家庙

僧格林沁大战霍家庙

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被封为大清“铁帽子王”,一生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却和菏泽结下来不解之缘。不仅战死菏泽,而且还在菏泽东南武寺南地打了一大打仗,正是这一仗战败,逃向西北,最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被捻军围击,战死于山东曹州高楼寨。

小编专门到丹阳街道武寺社区居民走访了解历史真相:

在菏泽市一佳校区南新修钱塘路与桂陵路交叉东南角有一处香火鼎盛的庙宇——关爷庙和白玉奶奶庙,庙中央一棵母子相抱的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

据菏泽市开发区丹阳街道武寺社区居民武勤亮介绍,听老人说,这里原来是一个村庄,叫霍庄。几十口人家,庄前有2个旧时烧蓝砖的马蹄窑,庄西有一个大庙——霍家庙,自从清朝僧格林沁亲王在这里和捻军大战一场后,捻军诈败,僧格林沁追到菏泽西北吴店处,被捻军在麦田处死,这个村庄不久便消失了,其他霍姓居民不知迁往何处,但有2户迁到了武寺社区居住,霍占起、霍占开兄弟二人均无后代,老房子地根仍在,据说他们的一个女儿嫁到庞楼社区,已经90多岁了。霍庄消失后,地片大部分归武寺社区,目前只有一个霍庄庙仍然保存下来。前几年,曾经在霍庄庙周围挖出过铜盆、戥子等物品。

僧格林沁(1811年-1865年),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双胜镇)人。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道光五年(1825年)袭科尔沁郡王爵,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后一位敢于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他在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中,军功卓著。然而,任性骄横的僧格林沁,却被一位16岁的太平军小将所杀。这位太平军小将叫张皮绠。

张皮绠是安徽涡阳人,生于1849年,家境贫寒。他父亲和哥哥参加太平天国运动,追随于捻军首领张乐行。张乐行战死后,张皮绠随母亲投于张宗禹部下。

1865 年,僧格林沁率部征伐捻军。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日夜兼程百余公里。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暴跳如雷,率军数十日不离马鞍,“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孤军深入,对捻军穷追不舍。

就这样,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一步步被张宗禹诱引至山东曹州地界。在这里霍庄庙附近,张宗禹在霍家庙前集结重兵,设下北、西、东三面埋伏,以小部兵力诱敌入瓮。僧格林沁果然中计,中了捻军的埋伏,大败而退。

这次,轮到张宗禹追赶,僧格林沁逃了。僧格林沁一路逃到菏泽东北高楼寨,捻军紧紧追赶。

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领少数残兵突破捻军重围,逃到吴家店一带。僧格林沁因为受伤,落下马来,潜伏在麦田里。

这时候,张皮绠出场了。他奉命搜索残敌。在一片麦田里,张皮绠发现一个身穿黄马褂的清军。当时,张皮绠当然不知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僧格林沁,就手起刀落,杀死了他。张皮绠还脱掉了此人身上的花翎、株、帽等,穿在自己身上回到了军营中。

后来,经过反复辨认,最终确定这位被张皮绠杀死的清军就是僧格林沁。

这一年,张皮绠才16岁。而僧格林沁时年55岁。

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传出去后,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清廷以亲王的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皇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从表明上看,僧格林沁只是一个亲王,清王朝在世的亲王远远不止他一个;但实际上,勇哥告诉大家,僧格林沁作为清朝八旗军队的最后一员猛将,他的死亡,意味着清朝八旗军队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湘军、淮军则取而代之,成为清朝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张皮绠杀死僧格林沁后,由于父亲和兄长战死军中,母亲又病故,家里只有寡嫂,生活拮据。他就离开捻军,回到家中,用带回的银两在老家买了一块田地,改名换姓,娶妻生子,在新兴集开设粮坊做点小生意,过上了不错的日子。

但是,有一天,张皮绠酒喝多了,谈起了当年杀死僧格林沁的英勇往事。巧的是,山东巡抚丁宝桢也正派人到这一带搜捕张皮绠,获得了这一信息,就将张皮绠逮捕,还从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

勇哥感叹:不作死就不会死呀。

据传说,僧格林沁号称“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阎王抓”,也不知那么巧,张皮绠绰号就叫“小阎王”。

清政府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在科左后旗吉尔嘎朗博王府东建祠堂庙一座供奉僧王图像。在额布力尔协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并绘像紫光阁。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

附件:僧格林沁简介

僧格林沁(蒙古语:Sengge Rinchen,西里尔字母:СэнгэРинчен;1811年-1865年),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双胜镇)人。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道光五年(1825年)袭科尔沁郡王爵,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被捻军围击,战死于山东曹州高楼寨。[1]

早年经历

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嘉庆十六年(1811年)六月五日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日格苏木百兴图嘎查一普通台吉家庭,幼年的僧格林沁因家境贫寒,曾随父亲布和德力格尔为富人放牧。十二岁时被送到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

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同年十二月,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

道光六年(1826年),赏用紫缰。道光九年(1829年),赏穿黄马褂。同年二月,命管上虞备用处事。九月,命管火器营事。

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九月,为后扈大臣。

道光十五年(1835年)正月,署镶红旗蒙古都统。二月,充谙达(督领侍)管虎枪营事。七月,命总理行营。十二月,为阅兵大臣。

道光十六年(1836年),授镶白旗满洲都统,十七年(1837年),赏用黄缰。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为正黄旗满洲都统,二十四年(1844年),充右翼监督,署正蓝旗满洲都统。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为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二十六年(1846年)五月,为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为镶黄旗蒙古都统。一月,道光皇帝驾崩,僧格林沁为顾命大臣之一。九月,命往密云县剿匪,授左翼监督。十二月,嘉奖僧格林沁清除匪患之功,赏四团正龙补服并准予穿用。

屡立功勋

咸丰元年(1851年),僧格林沁任御前大臣,署銮仪卫事。曾请旨出兵镇压科尔沁左翼后旗佃农抗租斗争。

咸丰二年(1852年),上书捕佃农抗租领头人吴宝泰等下狱。主持道光帝梓宫迁葬,恭谨从事,赏加三级。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受命督办京城巡防,任参赞大臣。此时,太平天国已定都天京,并派兵北伐。僧格林沁受命统领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巡扑五营及察哈尔各官兵,并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蒙古诸王劲旅出京。八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京畿重地。咸丰帝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军进剿。九月,设防紫荆关。十月,在天津南王庆坨与北伐军开战。北伐军损失惨重,退到连镇一带。咸丰四年(1854年),又在连镇大败北伐军,咸丰帝赐僧格林沁“湍多巴图鲁”称号。

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整军再战太平军,破东连镇木城,太平军冒死冲突,僧格林沁尽歼之,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2]因此殊功,咸丰帝于二月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四月,诏世袭罔替,俸银加倍。六月,在山东冯官屯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林凤祥、李开芳都是太平天国的名将,骁勇善战,僧格林沁在两年之中,大小数百战,全部殄灭,无一漏网,因此威名震于海内。

抗击英法

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镶红旗汉军都统。

咸丰八年(1858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战败,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军队,把西方侵略者赶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风,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咸丰九年(1859年),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的教训,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僧忠亲王行猎图卷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时,藐视中国军队的设防,不听中国军队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英法联军军舰撤走。

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对此事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职。继而再战,又败于张家湾、八里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触怒了洋人。咸丰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钦差大臣职。

复起剿捻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根据僧格林沁的奏请,其哲里木盟长职由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

同治元年(1862年),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朝廷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败捻军,在鄂东霍山黑石渡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并打散十几万人,清军也损失惨重。[3]

战死沙场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五月十九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中伤坠马,被捻军张皮绠斩杀在麦田,终年五十五岁。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3]

由于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听说他去世的消息,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地。清政府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在科左后旗吉尔嘎朗博王府东建祠堂一座供奉僧王图像。在额布力尔协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并绘像紫光阁。[3]

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3]

来源:丹阳街道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