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菏泽

牡丹区小留举办斗蟋蟀大赛!一蛐千古今名扬!

摘要: 牡丹区小留举办斗蟋蟀大赛!一蛐千古今名扬!

菏泽市收藏家协会)9月15日上午,第八届菏泽中华蟋蟀博弈邀请赛暨小留2018菏泽中华蟋蟀博弈邀请赛在牡丹区小留镇小留集村委会举行。来自牡丹区、东明、郓城、鄄城、定陶、曹县等16个代表队近百人参加了比赛。活动由牡丹区文联、菏泽市收藏家协会蟋蟀文化委员会主办,小留镇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承办,

本次参赛蟋蟀均为秋虫,按照单循环斗绝方式进行,经过激烈角逐,牡丹区第二代表队  牡丹区第一代表队和万福代表队分别获得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一二三等奖分别获得5000元,2000元,1000元奖励。

据了解,小留两汉时期为古句阳县,有5000年上古文化历史,北魏之前皆为县制。

小留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境内土质肥沃,通透性好,养份含量高,适种北方作物,是蟋蟀生长繁殖的最佳环境。小留过去商贾云集,贸易兴盛,民间娱乐形式多样,斗蟋蟀活动声名远播。小留镇目前已成立专门的蟋蟀文化市场,设有固定场所,内有蟋蟀专用场地,并有专业人士常驻。小留镇正通过发展壮大蟋蟀文化产业引领带动其他产业,促进产业扶贫,让当地百姓致富。

蟋蟀(xī shuài),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此虫不仅会叫出悦耳的声音,而且有好斗的习性,因而被人们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一种玩赏虫,屡斗屡胜的蟋蟀常可被炒至极高的价值,是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号称“天下第一虫”。

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时,活动益发讲究,从颜色分, “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 南宋,在斗蟋史上是著名的时代。此时斗蟋蟀已不限于京师,也不限于贵族。市民,乃至僧尼也雅好此戏。清朝的王公贵族,是在入关后才始嗜斗蟋之戏的。每年秋季,京师就架设起宽大的棚场,开局赌博。在日伪侵占北京时期,北平庙会上都有出售蟋蟀的市场,摊贩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蟋蟀之于文学,在两千五百年前经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就有《蟋蟀》之篇。诗曰: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蟋蟀古人常用寄托情思,特别是乡愁,近代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写有《就是那一只蟋蟀》: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劳人听过,思妇听过。

秋来万物凋零,气候转凉,蟋蟀夜半窗前,明月如弦,灯火静燃,若有恋人,最怕天涯,想来如曲如诉,情意绵绵不绝,极易引人沉思,实为相思之物。

蟋蟀怕入夜,秋月怕落窗。

红烛照无眠,皆因相思长。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