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难眠?睡眠门诊来帮忙!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专家提醒:长期失眠或诱发慢性病

商讯
关注3月21日早上7点,市民王慧英(化名)在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睡眠医学中心治疗室里醒来。已经连续失眠3个月的她,最终选择走进医院接受治疗。“晚上几乎睡不着,白天就嗜睡、头昏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提到自己的睡眠问题,今年44岁的王慧英无奈的摇头,因为长期失眠,症状严重时甚至不能胜任工作。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其中,女性存在睡眠困扰的比例为51.1%,高于男性的45.9%。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困扰率逐渐上升,65岁及以上最高,达73.7%。
到底怎样正确认识睡眠障碍?失眠了又该怎么办?怎样才能睡个好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睡眠门诊”,探究睡眠障碍背后的健康密码。
· 睡眠障碍不只是“睡不着”
来到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睡眠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睡眠中心),记者见到了中心负责人陈红医生。“很多人对睡眠障碍存在认知误区,认为睡不着忍忍就好。”她指出,睡眠潜伏期(从上床就寝到进入睡眠)超过30分钟即属入睡困难,若同时存在夜间易醒、早醒且影响日间功能等情况,就需要专业干预。值得注意的是,打鼾、梦游、不宁腿综合征等看似平常的表现,实则都是睡眠障碍的不同形态。
睡眠障碍是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过多、睡眠觉醒周期紊乱或睡眠行为异常等为表现的一类睡眠相关的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为失眠症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在睡眠中心接受睡眠监测的患者中,80%以上存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这种以夜间呼吸反复暂停为特征的疾病,不仅导致晨起头痛、日间困倦,更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关。
· 一“呼”一“吸”得到整夜安眠
60余岁的张强(化名)就曾因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导致小便失禁,张强及其家人深受困扰,这也影响到了张强的日常生活。张强来到了睡眠中心进行了睡眠监测,医生针对张强的监测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情况,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最终使得患者获得了整夜安眠,同时小便失禁症状也随之消失。现在张强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并且能独自外出打工。
陈红医生指出,对于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应引起重视,尽早完善多导睡眠监测,同时评估睡眠结构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积极给予治疗,包括戒烟戒酒、减重、肌功能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口腔矫正器等等。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个人意愿来决定。

她还介绍,自2024年8月睡眠中心成立以来,至2024年12月共有200余名来咨询睡眠障碍的患者。2025年开始,每月有70-80名新增病例。其中,老年占比能达到50%,中青年群体在45%左右。
老年人年龄增加会导致激素水平下降,同时伴随其他的自身疾病,就容易睡不好甚至无法入睡;中青年失眠则是因为生活作息不规律再加上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睡眠问题。
· 健康睡眠不是梦 医生来支招
对于如何改善睡眠质量,陈红医生建议,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睡前3小时避免食用浓茶或含有咖啡因的食品;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暴饮暴食;建立“睡眠锚点”,固定起床时间不超过1小时;也可适当改善睡眠环境,如使用舒适的被子与枕头;放平心态,保持良好心情。
对于像服用褪黑素这种助眠手段,陈红医生表示,褪黑素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有关。褪黑素仅用于昼夜节律失调型睡眠觉醒障碍,不建议作为常规药物治疗失眠。褪黑素有头痛、思睡、胃肠反应、血压变化、情绪低落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褪黑素可影响内源性褪黑素的分泌。
对于单纯失眠的患者,可采用物理治疗,物理治疗相对安全无创、操作简便、可接受度高,通常包括无创神经调控治疗、生物反馈、光照治疗、声音治疗等,可作为失眠的一种治疗选择,单用或与药物治疗和(或)心理治疗联合应用,尤其适合于药物治疗受限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特殊人群,如青少年、围产期妇女、合并多种慢病的老年人群。如长期睡眠障碍,应正视睡眠问题,积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合适的睡眠时间是健康睡眠的基础。不同的年龄段对睡眠时间的需求不同,且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中小学生8—10小时;成年人7—8小时;老年人6—7小时。而且尽量保证规律的睡眠时间,良好且规律的作息习惯是健康睡眠的保障。为了普及睡眠知识,提高人们对睡眠问题的重视程度,第七人民医院也会定期组织针对睡眠情况的义诊活动。
然而,尽管睡眠障碍人群越来越多,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许多人认为睡眠问题只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小事,但实际上,早干预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改善整体生活质量。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到今年年底,每个地市都能够设置一个心理门诊或是睡眠门诊。目前,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作为德州市第一家睡眠中心,运转顺利,在日常诊疗方面,睡眠监测中心、门诊及病房一体两翼,主要开展的工作和研究涉及失眠、睡眠与神经系统疾病、发作性睡病、睡眠呼吸障碍,睡眠相关的运动障碍、睡眠相关的行为障碍以及异态睡眠等多个睡眠障碍领域,病种齐全,同时包含经颅磁刺激、失眠行为认知治疗(CBTI)等多种治疗方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专业的诊治场所。
睡眠问题并非小事,它逐渐成为威胁人们的“隐形杀手”,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日间困倦、注意力下降,甚至还会诱发慢性病,严重时还会影响生活质量。医生提醒,公众应重视睡眠健康,积极调整生活习惯,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以保障身心健康。
来源: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牛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