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健康

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初秋养生那些事儿 你知道吗?

商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进入秋季,气温开始进入显著变化的阶段,此时天气特点多为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比较大。中医指出,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导致人会有疲劳感,即“秋乏”。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节气的变化。避免气候原因给我们带来的烦恼。

秋季养生重三防

防“秋燥”——吃梨和柿子

随着天气渐渐转凉,不少人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是及时补充水分,但和夏季补充水分有点不同,比如晚上喝点蜂蜜水,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梨和柿子是去燥的最佳食品

防“秋困”——按摩风池穴

最近几天气温变化较大,不少人感觉容易犯困,虽然睡眠状况良好,但是白天还是显得倦怠无力。对付秋困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由于处暑以后气温在夜间较低,甚至有凉意,所以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中午有条件的话,午休半小时,也利于化解困乏。

如果下午还感觉秋困没劲儿,不妨试试按摩风池穴。此穴位于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相平。这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按摩它除可提神外,还能缓解眼睛疲劳,特别对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或长时间伏案的人,效果更好。

具体做法是:保持身体正直,两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揉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防“秋冻”——不露脐

适当“秋冻”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但“秋冻”要因气温和个体不同而区别对待,不能盲目。肚脐是人体最容易受凉的部位,一旦受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出现胃口不好、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所以“秋冻”最好不要露脐

起居饮食要注意

起居调养:宜早睡早起

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宜早睡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对预防秋季的呼吸道疾病大有裨益。适当早起也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饮食调养:宜清补,忌辛辣

虽然入秋后天气渐渐转为早晚凉爽,但是“秋老虎”的威力很大,进补宜“清补”。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清补”当忌辛辣、肥甘油腻、生痰助湿类食品,但并非禁忌荤食。

可多食荸荠、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鲜果蔬,多食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

精神调养:宜安静性情

依照自然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平常可多进行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活动。

运动养生:宜轻松平缓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秋天养“收”,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此时因为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适当运动锻炼,即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此时能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来源:人民网健康

国医堂简介

国医堂前身是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原水电十三局医院)中医科,随院建于 1962 年,历经 60 载春秋。沐甲子风雨,施杏林妙术,科室继承老一辈中医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精神,在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服务上追求至善至美,在信誉上追求诚信可靠。

以医院改制为契机,中医科在我院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应天时、地利、人和,加入中医专科联盟,升级组建国医堂。在原有技术精湛中医队伍基础上,外聘专家、教授、名医坐诊。

国医堂秉承“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精神,继承而不泥古,发扬而不离宗,走出一条“继承、融合、创新”的路子。今后,国医堂力争为州城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竭诚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欢迎有需求的朋友前来咨询就诊。

来源: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牛漪)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