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德州

超三分之二小学生不会说地道德州话

齐鲁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当前,我省正在实施语保工程,如果说乡愁是对故乡的深深怀念,那么乡音就是母亲的呢喃,是故乡记忆的依托。21日,记者对小学生是否还会说德州话进行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孩子已经不会说地道德州话,对传统方言理解知之甚少。山东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学教授李景生表示,不要让乡音远离了孩子们的唇齿,用津液温润的乡音,才能留住这一代人的乡愁。

小学生:感觉德州话“有点土”

21日,记者在湖滨北路小学二年级一班进行德州话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小朋友不会说地道德州话。几位认为自己会说德州话的小朋友举手“表演”了家乡话,声音洪亮、昂首挺胸,“吃了嘛”“揍嘛”“木有”……引得课堂一阵欢笑。

蔺思宇小朋友第一个举手,她深吸一口气,大喊“赶蚊子!”声调直、语速快,同学们和老师都没有反应过来她在说什么,她赶紧解释道:“我和姥姥夏天出去玩,她经常拿把扇子在我周围扇,说是在‘赶蚊子’。”在她解释后,大家终于明白她说的是什么了。此后,又有几位小朋友站起来,其中能地道地说上一整句德州话的小朋友很少。

在记者询问他们对于德州话的印象是怎样的时候,班内分成了“家乡话有趣”派和“家乡话有点土”派。

郭静璇小朋友是“有趣”派的代表,她说:“家长说德州话的时候,一开始觉得他们说话不拐弯有点别扭,后来觉得很有趣,有时候遇到和妈妈一样说德州话的阿姨,也会觉得很亲切。”苏子昂是“有点土”派的代表,他说家里人都说普通话,接触德州话的机会比较少,甚至偶然听到德州话还不能完全理解对方在说什么,所以觉得德州话有点土。

家长:提倡普通话也要学家乡话

在调查中,小朋友们表示他们的家长基本上都会说德州话,但与他们说话时,有超过一半的家长会再转回到“普通话”,常与孩子用家乡话交流的家长不足两成。对此,记者随机采访几位家长,他们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提倡普通话,锻炼孩子表达能力,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土生土长的德州娃就应该会说德州话。“我在没有孩子前,很少说普通话,有了孩子特别是上幼儿园之后,我发现我说的家乡话中的一些方言孩子听不懂了,从那时候开始别别扭扭学说普通话。”张女士表示,有一次儿子手臂磕破了,自己一着急说了句“这胳臂肘子怎么闹的?”把儿子说得目瞪口呆。她认为还是尽量和孩子用普通话沟通,方便孩子更好地表达,不然会和自己一样说出的话让人听不懂。“现在的孩子哪有不会说普通话的呢?但是等他们这一代长大了,街上没有原汁原味的叫卖声,老朋友见面也感觉不到乡音的亲切感,也许那时候他们会很想念童年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声音。”赵先生认为,现在的孩子们在说普通话的基础上,也要学着说家乡话,这是土生土长德州娃应该有的专属记忆。

老师:普通话适合学习,德州话能了解家乡

该班班主任袁玥表示,目前老师上课都说普通话,学生在学校内也全部用普通话交流,如果不是当日采访,她从来不知道孩子们会不会说家乡话。

在袁玥看来,德州话与普通话并不冲突,在学生阅读、表达时,使用普通话更加规范,方便学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用德州话交流更能了解家乡。语言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人文的重要组成因素,而且有些典故也必须放在本地的语言环境中。

作为老师,她不会要求学生只说普通话,或者强制学生学习家乡话,但更提倡孩子多了解家乡话、方言,有利于他们全方位了解家乡,在他们步入社会、走出德州后,乡音会是他们乡愁的一部分。

方言像根是情感纽带

据了解,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中国2015年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语保工程作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集中公关的五大重点工程之一,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承载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动全社会提升语言资源保护自觉意识和国民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使命。山东省对语保工程高度重视,将语保工程作为重点项目纳入山东省教育“十三五”规划。

山东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学教授李景生表示,方言就像根,是感情的纽带。我国悠久的地域文化借方言传承,同乡之间、家人之间的亲和力,也应由方言维系。同时,方言本身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方言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点,比如咱们德州以前把饺子叫做‘扁食’,但如今已经几乎没有人这样说。家乡话是一种情结,一个人可以离开家乡,但不能不会说家乡话,一句地道的家乡话凝聚着浓浓的乡愁。”李景生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保持汉语多样化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研究方言、保护方言、传承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研究、保护和传承方言重在留存一种富有人文价值的文化生态,不仅具有语言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民俗、历史、人文理念方面的价值,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贡献。

德州方言属冀鲁官话

有这样一则关于德州方言的笑话:某人自京城回到老家,有客人问什么时候回来的,他用普通话回答:“昨晚回来的。”其父大怒:“你‘坐碗’回来的,还‘坐盆’回来的呢!”一巴掌过去,其子赶紧改口:“夜来哄航(音)回来地。”

在德州话里,这“夜来哄航”就是“昨天晚上”的意思,可如果让外地人第一次听,是很难猜出来的。像这样的词汇还有很多,比如电棍儿(灯管儿)、眼热儿(羡慕)、扎裹(打扮)等,仅在我市部分地区使用。李景生表示,德州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的冀鲁官话,属于全国八大官话之一。冀鲁官话是除东北官话外,与北京官话最为接近的官话。主要特征是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去声。

德州话的分区属于山东方言西区的西齐区,内容总体来看,差别很小。如果依据的区分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按照普通话zh、ch、sh是否被分化为两类读音,那么德州可暂且分为东区和西区两部分。

东区主要是指德城区以东的县市,包括庆云、乐陵、宁津、临邑、平原境内马颊河以东的乡镇。东区的方言特点就是将普通话卷舌音zh、ch、sh分化为两类声母:一类与普通话相同,仍读成zh、ch、sh;另一类则读成平舌音z、c、s。例如:诗人=私人、生人=僧人。

西区主要是指德州市西半部,包括的县市区有德城区、武城、夏津、禹城、齐河及平原境内马颊河以西的乡镇。西区的方言特点是卷舌音zh、ch、sh与平舌音z、c、s普通话保持一致,没有把普通话中的zh、ch、sh声母分化成两类。

来源:德州新闻网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