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高层对话

游周村古商城:解读儒商故事|“千年古城宝藏山东”系列④|新浪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今年,淄博成了不折不扣的顶流,人们自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热度持续数月仍未褪去。烧烤的美味,居民的热情好客,以及众多商家“厚道、诚信、开放、包容”的儒商之道,都让游客与网友们津津乐道。

无数人分析这座城市爆火的原因,希望能够复制这份成功。那么,不妨来到淄博市西部的周村古商城转一转。

这里是鲁商的发源之地,也是儒商的诞生之地。这里有保留完好的五万余平米明清古建筑群,有传承百年的老字号商家,有流传千载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或许可以窥得淄博爆火背后的秘密。

01“天下第一村”

布市银楼、茶馆染坊、食肆古玩,各类商铺鳞次栉比。大街、银子街、丝市街,每条街道上都是熙熙攘攘。

岁月与风霜为老街染上了些许斑驳,房上的飞檐、斑驳的砖墙都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可喧闹声、欢笑声和饭菜香却是最新鲜的,孩子们闹得有些放肆,但在这里却恰恰合适。

中国的古城古镇颇多,商业繁盛的也有不少。但像周村这样,能将这份热闹延续千年之久的却并不多见。

“地不通夫水陆,而天下之货聚焉。”

被称为“旱码头”的周村自古商业发达。春秋战国时期,周村属“三齐”之地,距离当时全国最大工商业城市齐国都城临淄仅百余里,交通便利,人员、货物往来频繁。唐宋时期伴随着宗庙文化的发展,周村商业初具雏形,至明末清初开始走向繁荣,成为中国北方的商业重镇。

相传乾隆皇帝当年路过此地,惊讶于这里的贸易繁盛,盛赞其为“天下第一村”。曾经在周村生活多年的蒲松龄也曾在《聊斋志异》中这样描绘:“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彼时,周村已经拥有72条商业街、8大专业市场。

三益堂印刷展馆、历史文化展览馆、丝绸文化体验馆、英美烟草公司展览馆、今日无税碑、状元府、票证博物馆、票号展览馆、杨家大院、千佛寺庙群、魁星阁庙群。。。。。。。风格迥异、中西文化合璧的古迹随处可见。

周村烧饼、知味斋肴鸡、瑞蚨祥丝绸、小虾米软陶、锦灰堆、葫芦烙画、铜响乐器等众多非遗项目和老字号产品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若是赶上节假日,舞龙、舞狮、扭秧歌、划旱船、骑毛驴、挑花担、货郎担、磨剪子戗菜刀、拉黄包车等传统扮玩、行当还会在街道巡游。

受到古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吸引,《活着》《娘》《黑白往事》《悬天涯事件》《大染坊》《旱码头》《老农民》等多部影视剧也在此取景拍摄,用荧幕记录了周村的辉煌商业和灿烂文化。

02 经商先立德

儒商文化,是周村古商城中最灿烂的一笔。

山东是“孔孟之乡”,也是“儒商”的发源地。山东商人被称为“鲁商”,也被称为“山东商帮,最早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儒商中的重要分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鲁商一直践行着“厚道、诚信、开放、包容”的经营理念。

漫步周村古商城,处处都是当年的繁华记忆,处处都有儒商的痕迹。

儒商代表“瑞蚨祥”、“谦祥益”等全国著名的八大祥老字商号由孟子的后人章丘孟家创建,是最早发源于周村的实物见证和历史遗迹。

很多人都听说过百年老字号瑞蚨祥,但很少有人知道,瑞蚨祥正是发源于周村大街的万蚨祥。万蚨祥于清朝道光年间落户周村,并于1876年在济南开设第一家分店,取名瑞蚨祥昌记布店。之后,孟家又豪掷八万两白银在北京前门开了瑞蚨祥绸布店,并不断开设包括瑞蚨祥鸿记茶店等连锁分店,成为繁盛至今的知名企业。

“一手拿着《论语》,一手拿着算盘”,央视《瑞出东方》纪录片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陈立平教授曾这样解读瑞蚨祥。

在瑞蚨祥有一把由创始人孟洛川亲自设计的“良心尺”,比普通市尺长一寸左右,两头刻着天、地,中间刻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时刻提醒着店员们“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经营宗旨。而将瑞蚨祥发扬光大的孟雒川,也将一生经商之道浓缩于四个字——“大商无算”。

在周村,与“良心尺”齐名的还有“还金处”,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为赵运亨的商人在周村贩卖生丝。有一天,他在路边捡到一个褡裢,发现里面竟然装有200两银子。为了等待失主,他饿得肚子咕咕叫都没离开,还为此耽误了生意。失主到来后非常感动,想给他一半银两作为答谢,但他却分文不取。于是失主在此设下还金处,纪念这位拾金不昧的诚实商人,这一故事也激励着一辈辈齐鲁商人。

有人认为,相比晋商、浙商,鲁商主要讲求信用及规范的经营之道显得相对“朴实”,主打一个“实在”。但正是这样以诚相待,诚信经营,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屹立不倒,也才塑造出了如今的淄博烧烤盛况。

要经商,先立德。周村的商人们恪守诚信之本,将儒商精神发扬光大,将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03 古商城“上新”

周村烧饼、王村醋、玉兔食品、益德成等中华老字号,馍馍酱、周村宾馆、知味斋等山东老字号,展示着一个“活着的古商城”,记录着齐鲁商业的发展脉络。

周村是全国桑蚕丝绸业重要发源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和起源地之一。

从明代中叶起,周村就开始植桑养蚕,当地丝织业非常发达。1907年,周村生丝出口额达160万两白银,茧丝出口额达500万两白银。1936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中记载:“周村丝织业之盛,所产绢、绉、绸、绫之属,称山东第一。”

走进周村古城中的大染坊,瞬间将人拉回到那段“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岁月。这里不仅是影视剧《大染坊》的拍摄基地,更是手工印染非遗文化的传承所在,缫丝、织布、印染、晾晒。。。。。。传统工艺的每一步都被还原,游客们还可以亲自操作体验。

备受食客欢迎的周村烧饼也是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汉代,自丝绸之路传入的“胡饼”。清光绪末年,周村人基于“胡饼”大胆改良,制作出了具有薄、香、酥、脆四大特点的大酥烧饼,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些关键技法至今仍只能人工操作,无法用机器替代。

招牌虽老,产品和玩法却新。

作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大染坊集团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宽幅剑杆织机,将能够生产的丝绸面料宽度从过去的1.4米增加到现在的最宽3.4米,成为全国宽幅丝绸家纺面料的龙头。企业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上掌握了丝绸产业的原材料生产和粗加工能力,向下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制作自己的家纺制品、服装制品以及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在延续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也在产品和营销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

2021年,公司推出“周村烧饼”“恋恋食品”双品牌双引擎战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同时与知名电商强强联手,定位发展新方向。在文旅融合方面,基于企业文化延伸出周村烧饼生产基地、周村烧饼文化产业创意园等文旅融合项目,成为周村古商城的热门打卡地。

聊斋主题3D互动艺术空间“咔咔魔相馆”打破异次元空间,光影互动“花舞盛宴”带来舌尖上的浪漫,戴上AR眼镜在状元府一日穿越四季,换上汉服沉浸式参与古风演绎和实景剧本杀。。。。。从景区到商家,周村融合科技与古典,持续进阶,新惊喜不断。

得益于当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得益于经营者的坚守本心与持续创新,周村古商城用原汁原味的“古”,演绎出了儒商文化的“新”。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