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过惠民,留下了怎样的忠勇与生机 | “黄河从这里入海”专栏

新浪山东
关注
作者 | 仓 庚
监制 | 蓝 色
设计 | 伦伦 排版 | 榴 莲
出品 |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新浪山东
黄河从这里入海 | NO.22 滨州惠民篇(上)
- 序 -
武定以厌次,原耕以惠民
黄河流经惠民县南部,长度为47公里,对岸为邹平、高青两地,山岭渐远,地近河口大三角洲顶部。
惠民,秦代置为厌次县。
秦始皇以为东南有天子气,所以东巡到渤海之滨施以一种叫做厌胜的方术,以图镇之。
当时,惠民地处北边黄河与南边济水的两个入海口之间,附近的碣石山是其间唯一的一座山峰,所以就有了镇守河口与一方海疆的意象,故藉此而作厌胜。
“施法”之后,还要为之寻求一个相应的区域中心,以求落地维系,最终选定在今惠民的桑落墅镇以设县治理。因为此处又是厌胜完成之后的行次之地,故取名为厌次县,命名中突出强调了镇压不臣和稳定边疆的用意。
后世为求国祚长久,惠民的厌次之名就成了许多帝王的偏好,分别为秦、东汉、魏、晋、隋、唐、宋、元所袭用。明清属武定州,雍正时武定由州升府时,治所改为惠民。武定与厌次,指向继续一致。
厌次之于惠民,历史上也名副其实。
尽管不再是泰沂山脉脚下,也远离太行、燕山,大河飘荡,海防空旷,国土若有所失,人物似乎难有依归,但既然名以厌次,便是以身许国,寄托的正是陆地主体精神的担当,就必须延续大河上游根脉处的历史与秩序。
[编者注:(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这里是孙武故里,《孙子兵法》为万世兵法之祖,见黄河入海,方有家国最宏大的视域,在九州最后也是最新的版图上的思考,才能建立起战争杀戮与创造新生命之间的关联。太行燕山与泰沂山之间的是黄河,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拱卫之内的是黄河融入渤海,生生不息的大河,左右自有威仪,自带天下理念。
兵法之大者,在沦丧处拯救,在边缘处创生,故生死成毁里兵争系之,系于天地则举措非凡,智慧生焉。
黄河需要治理,黄河也自带治理,大河在这里,从未真正失去它的河床,它的庄严,坚韧,以及它的宽厚。惠民精神,亦复如是。
这里不但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而且在诸如城防、府衙与私人庄园等修筑方面,也都体现了对军事防御与社会治理高度重视,有着对古典建筑文化的尊崇与良好传承。孙子兵法城、魏集古村落、武定府衙、惠民古城墙以及魏氏庄园等等著名文旅景点,都透着忠勇、庄重、古朴以及重视传承的惠民文化的精神特质。
远山岳,则自起长城。近飘荡,则自我笃定。
治理黄河、稳固家园、守土卫疆,本是“厌次”第一要义。
厌次县历经郡县州府的迁变,终于在清代改为惠民县。
就名字内涵而言,厌次是家国天下,惠民则是民为邦本,二者互为表里,内外兼修。
"江山惟社稷,水土惠斯民
南岸有营丘,为屯兵之地,依山傍河,为姜太公开国之封。河北的商河、济阳与惠民一带则为禹疏九河时故地,早就开辟出了良田,所以后世有麦丘之治。营丘与麦丘,也是家国相与。
在这远离山岭等天然的堤防的下游平旷之地,河流动荡不定,耕地不断被覆盖又不断被开垦,人们累世经营,大地常种常新。惟有脚下泥土世界可以依赖,惠民原耕,绿色环保,生态为本。
惠民是中国最大的白腊、国槐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苗木交易基地,黄河匝这里首先是生态的,有着最基础与最旺盛的生命样态。
黄河入海,其魂犹在,是谓槐也。黄土在,国槐生,惠民有村头的千年槐树,更有常新的槐树,已然成林。
白腊耐旱耐湿,却能根系发达,防风固沙,枝繁叶茂,原耕坚韧,成了惠民的“神依之树”,体魄也。
惠民处处生态,生机。有现代农业示范园,有温泉森林公园,有蛙声小镇,更有洼地绵羊、惠民蜜桃、惠民冬枣、中华老字号武定府酱菜等等一大批的“原生”原耕之品。
现代化是海洋文化,走的是沿海沿江的路径,但这里也从来不是港口商埠,一切现代化的启蒙与这里无关。泥土之耕早在遥远的上游就开始了,随着黄河而流落天涯,在最边缘即最边远处,再造原乡,重启原耕。
纯粹农耕是仅属于平原的,朴素到惟有水土而已,在大河文明最亲切肌肤纹理处,它本不需要防御,水土相亲,一切袒露,自然生长,长出来的话语,生出来的草木。生态最有价值,也是一切价值的尺度,生态的标的是土壤,是清流,是种出来、养出来的品质,是源自天地间最有诚意的劳作。所以这里拒绝农药、化肥、除草剂、转基因,拒绝制假贩假,炒作夸张。
原耕惠民,是农耕文明最后的惦念与本根,只愿被河流抚慰,无意被轰鸣的现代化设备穿刺而过。贴近土地,就近河流,是最底层的肆意生长,唤着最真实的乡土名字,惠民、桑落墅、麻店、皂户、胡集、魏集……

黄河过惠民(手绘/李杰 设计/Mo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