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高层对话

“微博超级红人节”系列观察③|这个冬天,红人和粉丝,选择在青岛「奔现」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如果你想邂逅有趣的灵魂,来微博红人节吧。

来自各地的优质内容创作者齐聚于此,带给你无与伦比的新鲜感受。

如果你想来一场城市深度游,来微博红人节吧。

因为每一届的主办城市,都是有颜又有品的万里挑一。

今年,是微博红人节的第六年,继上海、成都之后,青岛这座海滨城市,成为新的“天选之城”。12月4日-5日,它站在聚光灯下,迎接来自不同领域的红人们和他们数以亿计的粉丝。

01 

流量、财富与质疑

网红们和网红城市能红多久,一直是个问题,也一直遭受质疑。

前几年,网红作为新生的人群标签得到了很多负面评价,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问卷,在79.9%的受访者眼中,“网红”是为出名博上位的年轻人;40.5%的受访者觉得“网红”是搞粉丝营销、卖低劣品的淘宝卖家;仅有16.9%的受访者仍存有“网红”是意见领袖等佼佼者的印象。

北大毕业的“网红”李雪琴就曾描述过她所感受到的误解:“一是大众可能会觉得网红的钱一点力气不废就赚了,二是很多人觉得做网红就很高兴,没有不高兴的事。”

其实,“工作都是有压力的,一个内容创作者要设计策划包括各种协调关系也很麻烦”。

李雪琴遭受的质疑,也是大多数网红所背负的负担。事实上,如今的网红经济已经过了野蛮生长、混乱无序的初级阶段,正在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没有优质的内容和精细化运营,也很难打造出真正的“网红”,这一点,随着MCN机构的大量涌现正可以得到佐证:潜在网红需要MCN机构为自己和粉丝牵线,粉丝也需要从海量的内容中更高效的找到契合自己的那一款。

网红城市面临相似的困境。

当一座城市被贴上“网红城市”的标签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能红多久”的问题,背后,则是这座城市是否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来满足陡增的消费需求?是否有足够的经济硬实力让消费需求以经济发展的形势落地?这也是为什么,重庆、成都两座西南城市在短视频平台异常活跃,但在“2020网红城市排行榜”中,依然PK不过北京和上海。

网红城市想要长红,不仅需要流量和热度,还涉及产业发展指数、印象指数等,网红气质能否从表面的繁荣向完整的产业进化,是最关键的环节。

而微博红人节,正为网红和网红城市的长红提供了催化和助推。

2017年,占据当年《中国红人价值榜最具商业价值红人TOP10》榜单榜首的张沫凡表示,“微博愿意组织网红活动我第一个站出来,希望微博可以改变现在人对网红的认识,我觉得网红都是好样的,非常棒。”

2019年,微博用户运营总经理陈福云表示,“以红人经济传播城市文化,这是一个互赢的合作”。这一年,微博红人节在成都落地,不仅吸引了很多眼球,让更多的人系统了解成都的发展脉络和方向,更以微博平台的精准大样本,为成都对接相应的资源,并助力联动成都产业链的上下游。

12月4-5日,超级红人节首发环节V影响力峰会,聚焦创作者成长、收益、以及MCN共创三大视角,纵向聚焦红人成长全路径,备受业界及粉丝肯定;红人节互动展区则设置超红舞台、ACG舞台、宝藏舞台、CP舞台、人气舞台、VLOG舞台、颜值舞台等惊喜区域,为粉丝和顶流大咖的“奔现”营造满满氛围感。

本次超级红人节掀起了一场线上线下双线传播、粉丝大V零距离互动、沉浸式体验层出不穷的社交盛宴。一方面,大V见面会不断推陈出现、顺应用户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年轻群体的潮流象征;另一方面,线上粉丝经济通过红人节成功引流至线下,为网红经济生态注入鲜活力。

02

用微博讲新·青岛故事

说回青岛。

在上海和成都之后,微博红人节把主办城市落地青岛,这一举动本身就是对青岛的肯定。

不得不说,青岛的城市基因里,是有着网红因子存在的。早在上个世纪,“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几乎就是青岛的民间slogan,正是这种场景式、具象化的描述,让青岛从当时的一众城市中脱颖而出,在那个城市都不太注重个性和宣传的时代,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如果当时有网红城市这个概念,青岛一定当仁不让。

时光流转,在各个城市争奇斗艳搏杀注意力的当下,青岛的定位和特质却有些模糊不清了。

有媒体指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很多沿海城市都可以看到,不独是青岛的风景。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中,青岛需要新的城市形象,但目前这个形象仍模糊不清。

青岛的形象和故事,在不同人群中也有了代际差异。

最明显的割裂,就是传统景点和新网红打卡地的背离。

对年轻人来说,青岛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再是石老人、栈桥等传统景点,而是街头随手就来的一袋鲜酿啤酒、凌晨遇见的一碗鲜美“野馄炖”、面朝大海的咖啡馆和城市建筑中的异域风情。

究其原因,Z世代的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体验和生活细节,也更不介意用多一点钱提升生活品质。“我”的概念被放大,“我”的感受被充分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上个世纪的走红,正是因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描绘了一种具像化的场景,符合那个年代人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理需求。但在以细节和创意取胜的当下,青岛的故事却显得有些乏力了。老故事的魅力在消退,新故事的逻辑还未成型,这正是青岛面临的尴尬。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微博将如何助益青岛?红人节又能为青岛带来什么?

从表面上看,超级红人节会给青岛带来热度、带来年轻人,同时提供了与这些年轻人共同探索青岛未来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MCN机构、品牌方、地方政府等多方力量加入,延展了整个产业的发展路径,促进红人产业的成熟化。

从深层机制来看,本次红人节仅预热活动#超红游园会#,已涵盖潮流风尚、科普探新、寻味生活等7大线上展馆,事实上几乎覆盖了一座城市第三产业的绝大部分领域:美食、教育、母婴、美妆、好物……为网红经济赋能城市发展找到了精准切入口。

从政策层面来说,青岛去年提出“发力工业互联网建设,着力打造世杰工业互联网之都”的远大目标。在《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中提出,力争到2022年,建成“核心要素齐全、融合应用引领、产业生态活跃的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用户至上、定制服务、人单合一。这一点,正与微博的平台调性不谋而合。微博如今是公域和私域“两条腿走路”,公域流量体现在热门流、热搜、视频推荐等板块,私域则体现在主feed、个人主页、超话社区、粉丝群等结构上。

正是这些特质,使得微博红人节给主办城市带来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热度与话题,而是优质社交内容与城市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结语”

在“最迷恋红人TOP10”城市榜单中,北京是唯一的北方城市,这还是在政治文化中心加持之下的局面。除了北京,北方还有哪座城市能够尝试冲击这个榜单?

青岛,是第一个跃入笔者脑中的地名。

多年来,青岛被视为京、津之外的北方第三城。飘扬的万国旗和有年代感的异域建筑,诉说着岛城对外开放的传统与胸襟;上合组织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世界性活动纷纷于此落地,彰显出青岛的格局与进取;西海岸国家新区和青岛自贸区的敲定,又使这座城市成为中国新时代面向世界的窗口。

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声量大小,青岛都是一座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城市,而这种特质,正是一座城市将短期红利转为长尾效应的最大资本。

红人有热度,青岛有风格,两者一结合,便会生出无限可能。

青岛需要红人节。

红人节也需要青岛。(迦叶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