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疫苗概念股”频暴雷,未名医药已“病入膏肓”?|望岳财经

新浪山东
关注2021山东上市公司观察:
“伪疫苗概念股”频频暴雷,未名医药已“病入膏肓”?
作者/柒陆壹
由于被误认为旗下公司为新冠疫苗生产企业,未名医药(002581.SZ)一个月内股价涨超100%,收获8个涨停板。
对此,未名医药的操作引来外界质疑:其一边四度声明其所投的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兴生物”)并非生产新冠疫苗的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兴中维”),另一边却是公司大股东高位减持。
事实上,近年来未名医药的经营、管理状况均不乐观。除业绩一路下滑甚至两度亏损外,公司还因被大股东未名集团占用超5亿元资金、控股股东股份全部冻结、违规信披等多次收到深交所和山东证监局监管函,实控人潘爱华则被深交所公开谴责,当前来看,“劣迹斑斑”的未名医药或“积重难返”,未来经营压力“悬顶”。



01
股价异常走高,股东忙减持
未名医药突然火了。从4月23日到5月26日的21个交易日里,未名医药股价涨超100%,而在5月23日至5月25日,未名医药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股价进一步出现异常波动。
此次股价异常波动,是由于投资者误以为未名医药参股了新冠疫苗生产企业,数据显示,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科兴中维一季度净利润已达到90亿元。而未名医药今年一季度报显示,公司由亏转盈,原因是“获得了参股公司科兴生物2021年3月财务报表”。
而这实际上是一起因名称相似而引起的“乌龙”事件。据悉,未名医药参股公司为科兴生物,而真正生产新冠疫苗的企业为科兴中维。科兴生物与科兴中维同时隶属于科兴控股,属于两个并列的子公司。但股权结构显示,科兴生物是未名医药的联营公司,持股比例为26.91%。而科兴中维的大股东为香港企业科兴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是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的联营企业。
由此来看,二者并不构成关联。5月26日晚间,未名医药第四次发出澄清公告提示风险。

△资料来源:《未名医药: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未名医药一边提示投资风险,另一边却是大股东忙着高位减持。5月25日,未名医药发布公告称,持股5%以上股东高宝林及其一致行动人王明贤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67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1.0151%,套现超1.3亿元。
而“虚高”的股价就像“没有地基的高楼”,随时可能“坍塌”,5月27日,未名医药下跌1.89%,收于21.83元
减持不仅发生在高宝林、王明贤身上,今年一季度,未名医药前四大股东皆在今年一季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减持。其中,第一大股东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一季度减持超过2600万股,占其所持有股份约15%。
实际上,这已不是未名医药股价第一次靠“蹭”新冠疫苗概念股热度“上位”。去年2月起,未名医药曾多次在互动平台多次表示“参股公司北京科兴正在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投资者纷纷涌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5月,未名医药股价在不到半年内累计涨幅近400%。
然而,去年5月,未名医药又改变口径称,新冠疫苗研发单位为北京科兴旗下的科兴中维,公司与其无股权关系。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科兴中维的新冠疫苗更与未名医药无甚关系,未名医药的这种“欺瞒”完全是为了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引来更大的资本注入。
02
业绩连续下跌,销售费用高企
虽然股价一路攀高,但这与未名医药的业绩丝毫不搭边。从历年年报来看,未名医药业绩每况愈下。
具体来看,2016年至2020年,未名医药的营收分别为12.65亿元、11.62亿元、6.65亿元、5.68亿元和2.77亿元,分别同比下降8.1%、42.83%、14.59%、51.23%。同期,其净利润分别为4.18亿元、3.87亿元、-1.04亿元、0.63亿元和-1.96亿元,除2019年有微薄净利润外,其余年份均呈下滑态势,2018年和2020年还出现超1亿元亏损,经营状况堪忧。
今年一季度,未名医药由亏转盈,实现营收0.83亿元,同比下滑18.96%,实现归母净利润0.24亿元,同比增长138.83%。未名医药表示,公司盈利的原因是收到了“获得了参股公司科兴生物2021年3月财务报表”。
对此,有报道指出,未名医药近几年业绩完全是因为投资收益支撑,2018年-2020年,未名医药投资净收益分别为1.28亿元、1.28亿元、1.1亿元,几乎全部来自于科兴生物。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投资收益,未名医药2019年会亏损,2018年、2020年亏损幅度会更大。
但这笔投资收益也遭深交所质疑,5月31日,深交所向未名医药发放问询函称,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你公司2020年财务报告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年审会计师称在对科兴生物2020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时,除获取科兴生物2020年度财务报表、会计账簿,以及2020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外,未能获取其他的审计证据及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无法就该项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本期确认的投资收益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也无法确定是否有必要对这些金额进行调整。
问询函表示,未名医药已连续4年因该事项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而业内人士曾指出,年报被非标,一般意味着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问题,而连续3年被非标的企业则更应该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连续被非标的企业无论是经营业绩还是二级市场涨跌幅的表现,都远远低于其他正常的上市公司。
官网资料显示,未名医药成立于1998年12月,是北大未名集团旗下生物制药领域的核心企业。2015年未名医药借壳万昌科技登陆深交所上市。
年报显示,未名医药主营业务为生物药品制造业,其主营产品包括恩经复(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适应症为用于治疗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和安福隆(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适应症为用于乙型、丙型等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尖锐湿疣、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相关性卡波济氏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疾病的治疗)。
消息显示,2015年上市之前,未名医药的主营产品仅为恩经复,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对辅助用药限制力度,恩经复的销量持续下滑。2017年至2020年,恩经复的营业收入为7.16亿元、5.06亿元、3.87亿元和1.2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比例分别为61.59%、76.2%、68.09%和44%。也就是说,恩经复为未名医药贡献的营业收入5年间减少了84.78%,严重拖累了公司整体业绩。
如今来看,安福隆2020年实现营收1.53亿元,占总营收55.2%,已超过恩经复。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业绩不断下滑,未名医药在营销方面依然“大手大脚”。2016年至2020年,未名医药的销售费用分别高达4.09亿元、3.89亿元、3.95亿元和4.22亿元、2.86亿元。其在2020年虽然有所下滑,但与2.77亿元营业收入相比超过了941万元,占营收的比率为103.4%。
如此迷惑操作,对未名医药未来发展难言利好。
03
资金被占用,股东矛盾多
对于未名医药来说,业绩暴降只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2018年至2020年,在不到两年间未名医药还因被控股股东未名集团严重占用资金、违规信披等事项4次收到山东证监局警示函、5次收到深交所监管函,其内控问题被外界多次指责。
消息显示,去年6月3日,未名医药因三项违规行为受到深交所公开谴责,其所涉事项分别为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关联交易未及时履行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信息披露不准确。
此事引出了未名集团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事项: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控股股东未名集团通过直接或与第三方往来等形式,非经营性占用未名医药的资金,累计达9.22亿元。截至去年6月,未名医药被资金占用余额为5.07亿元。
由于无法偿还拆借资金,控股股东未名集团拟以其所持有的 4 项药品技术和吉林未名100%股权抵偿占用资金及利息。但业内人士表示,医药技术本身价值具备不确定性,以此作为还债方式或许“不靠谱”。而审计报告则显示,会计师无法确认未名集团抵债的四项药品技术的公允价值是否适当。
对此,深交所要求说明会计师无法判断用于抵债的四项药品技术的公允价值是否适当、用于抵债的吉林未名入账价值和公允价值是否准确的原因,未名医药无法提供关键经营资料的原因,未名医药是否能有效控制抵债资产,与大股东是否保持独立。
此外,深交所还对关于收入、利润与持续经营能力,关于资产与负债,关于期间费用及其他等多个问题进行了18连问。
受此影响,未名医药股价出现“跳水”。去年6月5日开始,未名医药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跌停价报收。
由此来看,当前“泡沫化”的股价在下跌的业绩和问题不断的内控面前,还能撑多久不得而知,但可以的确定的是,当“泡沫”褪去,持续亏损、内控混乱的未名医药或连生存都成问题。
参考资料:
1.年报连续三年被“非标” 未名医药遭深交所18连问,中国经济网,2020.7.8;
2.被冠以新冠疫苗龙头股价翻倍,大股东高位套现3亿,未名医药神操作:一边澄清,一边减持,金融投资报,2021.5.28;
3.未名医药:涨幅371%的大牛股,为何连续跌停?投资快报,2020.6.9;
4.未名医药收年报问询函:要求说明与北京科兴解决争议的进展情况,界面新闻,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