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高层对话

爱尔眼科VS特斯拉,谁是最“笋”割韭菜王者?|望岳财经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作者/陈沆

近日,爱尔眼科(300015.SZ)、特斯拉(TSLA.O)两家上市公司因消费者维权而再度站上风口浪尖。

继4月19日特斯拉车主上海车展维权事件后,翌日爱尔眼科再次就患者艾芬对白内障诊疗过程提出的质疑发表声明,称其术后5个月右眼视网膜脱离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的白内障手术并无直接关联。

此后,艾芬医生的微博就此事做出回应,回应中以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存在“撕毁并隐匿患者门诊资料”“欺诈”“反复撒谎”“向有关部门提供隐匿或者伪造的资料”等行为,罗列爱尔眼科“十二大不实之处”。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眼科医疗机构,爱尔眼科去年实现营收119.12亿元,同比增长19.24%;净利润为17.24亿元,同比增长25.01%。即使在艾芬维权风波暂时未定的情况下,爱尔眼科一季度仍然实现营收113.90%的增长速度,一季度营收达到35.11亿元;净利润4.84亿元,同比增长509.88%。

也许正是这样“亮眼”的业绩做底,才让爱尔眼科即使面对艾芬医生的维权呐喊与社会舆论铺天盖地的批评争议,仍得以“气定神闲”。而这种超然淡定的心态背后,是其远超行业一般规模的庞大体量。据统计,爱尔眼科目前在全球的连锁眼科医院及中心超过600家。

相较于同类竞品华夏眼科的51家,或普瑞眼科、朝聚眼科医疗、何氏眼科等区域眼科龙头企业,爱尔眼科无论在市值上还是规模体量上,都处于行业巨无霸的地位,而这一点与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特斯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众所周知,特斯拉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处于“独孤求败”的王者地位,即使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后起之秀也很难在短期内撼动其新能源汽车霸主的地位,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特斯拉、爱尔眼科面对消费者维权的偏见与傲慢。

无论是特斯拉先入为主地将消费者的“维权”视为“闹事”“故意抹黑”的不当言论,还是爱尔眼科“避重就轻、混淆视听”的推卸责任,他们倚仗庞大市场规模及所谓的“客户忠诚度高”,对消费者的正当维权诉求都不约而同地采取毫不妥协的生硬姿态。

与此同时,作为资本市场上的明星股,这两家上市公司在“割韭菜”方面也有着相似的套路和“心得体会”。

01

割韭菜王者,谁与争锋?

去年特斯拉曾因连续降价的操作及“减配门”事件,而被坊间嘲讽为“割韭菜”。事实上,一直以来声称要“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的爱尔眼科也在“割韭菜”这一点上毫不相让,只是相较于前者,后者“割韭菜”的方式更为隐蔽。

以艾芬事件为例,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将一例只需几百元便能治愈的激光治疗眼底变性手术,却做成了要价2.9万的晶体植入手术,只因为后者能给医院带来更高利润,而这样过度医疗的后果,却需要由患者自己承担。如艾芬医生便因院方的一系列不当诊疗操作而贻误了眼疾的治疗时机,从而沦落至目前视网膜脱落、右眼几乎失明的现状。

对于这一点,援引艾芬医生的话说,就是爱尔眼科“为了追逐利润,把不该做和不能做的手术都扩大化手术,这是欺诈行为”。

其实,关于爱尔眼科过度医疗的传闻,坊间一直存在,此前就有消费者反映爱尔眼科存在“小病大治”的问题。

在第三方投诉平台黑猫投诉官网上,笔者发现,在关于“爱尔眼科”的22条投诉中,有不少关于其过度医疗的投诉记录,时间跨度也从2019年持续到今年3月底。

如上个月就有消费者反映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失误,将普通的干眼症一再“误诊”为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等,并连续多次为患者开具不必要的检查治疗项目和治疗药物,造成患者普通的干眼症病情却日益严重;2019年时,也有消费者反映爱尔眼科的医生以换晶体就可以恢复视力的说法,“引导”消费者家属进行人工晶体更换手术,但术后患者却不仅没有恢复视力,还每况愈下、视力越来越模糊,院方对此的回复却是仍需2万元的治疗费用,还“不一定能保证恢复视力”。

此外,爱尔眼科前员工也曾爆料爱尔眼科子公司为了完成亿元创收任务,而不惜广泛动员员工及其家属进行屈光手术,导致该员工最后因院方诊疗不当,而留下手术后遗症,目前视力状况已达十级伤残。

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上市公司的趋利属性。过去几年由于不断对外扩张,爱尔眼科利润、股价高涨的同时,医疗事故发生率也在不断上扬。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与爱尔眼科医院相关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共计40余起,分别涉及武汉、成都、郴州、长沙、重庆、岳阳、北票、白山、邵阳、西安、齐齐哈尔等多个城市的爱尔眼科分支机构,而山东也曾出现类似医疗纠纷。

2017年时,一位60岁女子魏某在济南爱尔眼科医院,接受眼部手术后,却因心力衰竭,送院抢救后不治身亡,当时围绕患者死因,有家属怀疑系爱尔眼科医院过量使用“甘露醇”所致,而院方则直接否认这种说法;同期,另一位患者也在济南爱尔眼科医院出现不良术后反应。

德州的马先生在接受院方的白内障手术后,术后却出现了眼压高、呕吐、脑袋疼、浑身出虚汗等症状,最令其气愤的是,自己花钱做了手术,却不但未像术前医生承诺的那样治好眼睛,视力还每况愈下,双眼直接看不清楚,严重影响工作生活。

在此次事件中,济南爱尔眼科医院也被暴露出一系列管理漏洞,如流转病号、未做术前检查便为患者实施手术等。

然而3年后,因管理不善造成的悲剧依然在爱尔眼科不断上演。艾芬维权后的第4个月,爱尔眼科发布了2020年年报,年报显示,去年爱尔眼科管理费用达到14.25亿元,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投入如此巨额的管理费用情况下,每年仍会有不少如艾芬医生一样的患者因爱尔眼科“诊疗流程规范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而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

总之,由于眼科特殊的行业属性,爱尔眼科高度依赖高精尖医疗设备,因此相较其他行业,爱尔眼科投资周期更长,而为了尽快回笼资金,爱尔眼科也容易出现忽视安全、质量等因素,盲目追求利润的情况。

02

捉襟见肘的医护资源

与此同时,年报显示,爱尔眼科去年销售费用10.67亿元,研发费用1.64亿元,研发费用仅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零头。

对一直以来标榜打造高端眼科医院的爱尔眼科医院来说,医疗质量不仅是其立身之本,更被视为其A股“核心资产”的基础,而高端医疗服务需要大量高水准的专业眼科医生。

但有媒体爆料,爱尔眼科目前存在医护人员资源不足、人才资源捉襟见肘的情况。

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爱尔眼科硕士以上学历1507人,其中博士234人,占比1.02%;硕士1273人,占比5.58%,但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平摊到其全国500余家分支机构,每家医院所拥有的硕士学历医生仅有2~3名,这不仅反映出爱尔眼科急速扩张之下所面临的医护人员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更折射出爱尔眼科整体医疗水平。

此外,由于爱尔眼科医院一直以来,都将“趋利”作为自己的核心指标,对各地子公司进行业绩考核,这也造成了这些民营医院里“市场营销人员”地位超过“拥有专业知识科主任”地位的行业怪状。

艾芬医生的微博曾披露,爱尔眼科的培训内容中,向员工大量灌输如“营销同事都是我们医院主任”“市场需要科室无条件支持”“营销活动科室大力配合”等理念,而当市场营销指标压过医生治病救人核心重任,医院出现“小病大治”,医生为患者选择更昂贵的治疗方案,也就不足为奇。

资料显示,从2007年到2020年,十三年间爱尔眼科的营业收入从上市之初的3.15亿元增至去年的119.12亿元,13年间增长37.8倍;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3897.95万元增至17.24亿元,增长44.2倍,如此高增长高利润的营业模式,也一直被业界质疑有“过度医疗”的嫌疑。

事实上,除上述问题外,爱尔眼科近年来也相继被曝光其他一系列隐藏问题,比如其以慈善名义到学校给孩子做视力检查,然后吸引家长和孩子到自己医院配镜、做治疗等;爱尔眼科还曾多次发布虚假广告,假借教育部名义宣称“裸眼视力将纳入中考评价指标”;更多次被各地医保局披露,存在违规使用医保资金、骗保的情况……上个月,邹平爱尔眼科医院就被公开曝光存在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重复收费等骗保行为。

当一家医院被资本裹挟,不是想方设法如何更好地治病救人,而是绞尽脑汁去赚钱,也就失去了“每个人都拥有眼健康的权利”这句话的应有之义,正如新华社所评论的那样,大企业该有大企业的担当,没有哪家企业可以恃强为所欲为,也没有哪家企业可以拿病人的生命安全作为自己敛财的工具,“守牢医疗安全这条生命线”,需要爱尔眼科不断反思、不断自省,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守牢国民健康底线。

参考文献:

1.爱尔眼科:医疗纠纷频发 被指高增长高利润或致“过度医疗”,中国科技投资,2021.03.31;

2.一起持续3个月的医疗纠纷|爱尔眼科再回应》,看医界,2021.04.22;

3.济南爱尔眼科被曝流转病号 病人术后双眼直接看不清》,鲁网,2017.03.30;

4.济南老人眼科手术后死亡疑用药过量 卫计委建议起诉,澎湃新闻网,2017.03.24

5.爱尔眼科每所医院硕士不足3人,年报吐槽媒体监督破坏公司形象丨市值观察》,凤凰网股票,2021.01.05;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