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行业被看好,行业龙头光威复材却遇利润爬坡难题?|望岳财经

新浪山东
关注2021山东上市公司观察:
碳纤维行业被看好,行业龙头光威复材却遇利润爬坡难题?
作者/柒陆壹
因无可比拟的高比强度(强度比密度)、高比刚度(模量比密度),以及低比重、耐腐蚀、耐疲劳、耐高温、膨胀系数小等特性,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风电叶片、体育产品等领域,行业发展前景大好。但由于其技术壁垒高、国际寡头特征显著等原因,做好碳纤维行业并不容易。
作为国内军民两用碳纤维行业龙头,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威复材”,300699.SZ)就遇到了业绩增速放缓、行业竞争激烈等发展“瓶颈”。今年年初,光威复材还因股权突变“闹剧”收到深交所问询,股价大跌。



01 业绩增速再度放缓
公开资料显示,光威复材于1992年成立于山东省威海市,是专业从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军品供应商。2017年光威复材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碳纤维上市公司,其母公司为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威集团”)。
4月20日晚,光威复材公布了2021年一季度报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6.25亿元,同比增长28.1%;实现归母净利润2.18亿元,同比增长27.3%。但报告期内,光威复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8.33亿元,同比降低57.08%,光威复材表示这由于销售回款减少所致,可谓喜忧参半。
其2020年业绩与今年一季度表现同样有喜有忧。
从此前光威复材公布的年报来看,公司去年实现营收21.16亿元,同比增长23.36%,实现归母净利润6.42亿元,同比增长22.98%,扣非净利润为5.66亿元,同比增长23.33%。
但同时,根据年报,光威复材去年营业周期为140.84天,同比下降了36.78%,营收账款周转天数为41.98天,同比下降66.79%,而存货周转率为3.64次,同比下降了2.67%,回款质量有所上升的同时,运营能力在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光威复材在业绩方面创造了历史新高,但从近年来的整体表现来看,其业绩增速连续放缓,未来经营有着从高点下探的风险。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光威复材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6.64%、49.87%、43.63%、25.77%和23.36%,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3.01%、18.99%、58.76%、38.56%和22.98%,呈现“倒V型”。
而光威复材业绩增速不升反降的尴尬从何而来,或许还要从其主营业务说起。
从行业来看,目前光威复材主营业务为新材料制造业,其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97.95%。其中,碳纤维及织物、碳梁(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预浸料(是用树脂基体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浸渍连续纤维或织物,制成树脂基体与增强体的组合物,是制造复合材料的中间材料)是光威复材的主要收入来源,2020年三者分别实现营收10.78亿元、7.18亿元和2.36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50.95%、33.93%、11.18%。
此外,从年报来看,光威复材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大客户的采购订单,分别为客户甲(军工背景)和丹麦的维斯塔斯风力技术公司(以下简称“维斯塔斯”),二者合计销售额占总营收的八成左右。光威复材表示,目前公司生产的碳纤维及织物主要客户包括军工企业,军品碳纤维及织物销售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据悉,客户甲每年都会与公司签订武器装备配套产品订货合同,采购碳纤维织物和碳纤维,当年的执行率通常是80%以上。报道显示,由于军品更换的难度相对较大,客户粘性较强,光威复材与军方客户已经维持十几年的稳定供货关系。
正是得益于下游客户的高度集中,近年来光威复材的销售费用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2018年至2020年,该指标仅分别为2.13%、1.92%、1.47%。
然而,优质赛道和稳定的客户来源在为光威复材带来大量利润的同时,其“双刃剑”的一面也逐渐显露。2020年报中,光威复材就表示,军品供货主要依据军工计划,采购订单的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强,供货时间分布不均,订单合同年度执行率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收入及经营业绩在各季度、年度出现较大波动。
年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光威复材通过全资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海纤维”)与客户A签订的《武器装备配套产品订货合同》金额分别为7.42亿元、9.27亿元和9.98亿元,合同金额的增速下降明显。分析人士称,这对光威复材2020年整体的营收增速难免产生负面影响。
02 话语权屏障恐难突破
客户集中带来的争议不仅于以上风险层面。一直以来,光威复材都因对大客户的依赖被外界诟病议价能力偏弱,应收账款偏高。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8年,光威复材应收账款分别为5.42亿元、7.38亿元、9.54亿元,分别占当年营收的77.77%、69.94%。2019年、2020年,光威复材应收账款有所回落,分别为2.51亿元和2.43亿元。
同时间段内,光威复材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总营收比例均高于80%,而前五名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重同样较高,分别为57.13%、64.93%、70.57%、52.33%。
其中,光威复材碳纤维产品主要供应军工,由全资子公司威海纤维开展业务,目前只有一个客户A,每年签订一次采购合同,然后据实结算。这意味着,来自客户A的订单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对光威复材造成一场“海啸”。
此外,光威复材的另一大客户是风电巨头维斯塔斯,2014年光威复材根据维斯塔斯的工艺技术要求,开始研发风电碳梁,2015年在维斯塔斯的合作伙伴中率先研制成功,并通过了维斯塔斯的认证。2016年装机实验成功,风电碳梁业务开始成为光威复材利润的新增长点。2020年维斯塔斯为光威复材贡献了近30%的营收,成为其最为成功的民用应用业务。
但是,光威复材纤维民用业务的全部收入均来自维塔斯,客户构成单一,而且扩大客户渠道的进展缓慢。此前,有投资者提问“使用先进碳纤维技术的中车四方下一代地铁列车已完成验收,光威跟中车四方有碳纤维在地铁车厢制造上的合作吗?”对此,光威复材回应称,公司有参与有关项目的合作与开发,但全面应用碳纤维复材的地铁或轨交车体还有许多应用研究开发工作、需要更长的时间以及相关产业界的更多努力。
另一方面,光威复材虽是国内碳纤维龙头,但其国际竞争力仍然偏弱。今年4月,针对投资者提问的“2020年年度内碳梁业务消耗多少吨碳纤维?多少吨进口?多少吨采购自国内?”光威复材表示,“与问题相关口径的具体数据不作为公开信息进行披露,目前主要是来自进口。”
事实上,世界范围内,碳纤维行业的竞争格局被美日垄断的形势依然未变。
日本东丽、日本东邦和日本三菱丽阳目前拥有全球丙烯腈基碳纤维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日本东丽更是世界上高性能碳纤维研究与生产的“领头羊”。
而美国则是继日本之后掌握碳纤维生产技术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之一,且拥有世界相对较大的碳纤维消费市场,碳纤维约占全球总消费量1/3左右。成立于1946年的美国赫氏公司(Hexcel)是美国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主要材料供应商。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中国市场碳纤维需求量增势明显,已从2012年的0.8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2.45万吨,但从供给端来看中国碳纤维有效产能仅从2012年的680吨增长至2018年的9620吨,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碳纤维长期依赖进口。当前,虽然光威复材、中复神鹰、中简科技、中航高科等公司相机实现技术突破,但受限于产能,短期实现国产替代不现实。
由此来看,不管从对大客户的依赖还是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光威复材想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其经营的独立性、硬实力都需要亟待提高。
但当前来看,光威复材却遇到更加棘手的问题。就在今年2月,光威复材母公司光威集团公布了调整了股权分配结构。原实控人之一的王言卿将手中股权全部分配给其两个儿子,陈亮和陈洞,股权调整后,光威复材实控人由王言卿、陈亮转变为陈亮、陈洞分别持股39.89%,由于兄弟两人并非一致行动人,光威复材一度突变无主公司,外界哗然。
光威复材也因此遭深交所问询,股价大跌。但在3月初,光威复材又“变脸”表示,陈洞同意作为一致行动人,并将其持有的光威集团股权表决权委托给陈亮,即陈亮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陈洞为其一致行动人。对此,媒体认为,陈氏兄弟是鉴于监管压力,才达成了一致行动协议。
整体而言,光威复材看似表面业绩相对“风光”,实则“内忧外患”均不能“掉以轻心”。
参考资料:
1.议价能力弱,营收放缓的光威复材还能保持高增长吗?,界面新闻,2020.4.29;
2.董秘千言不如交易所一语,光威复材实控人变更以“闹剧”收场,和讯网,2021.3.9;
3.光威复材:2020年净利润约为42亿元,同比增长22.98%,每日经济新闻,2021.3.29;
4.光威复材:2021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约为2.2亿元,东方财富网,2021.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