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多措并举助力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红线” | 新浪

新浪山东
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多措并举助力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红线”
近日,记者了解到,2022年1月1日青岛市正式实施《青岛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细化了保护区管控措施,扩大了保护范围,在上位法要求的基础上,增设了多点位界标、警示牌、宣传牌、视频监控、隔离防护网等规范化设施,为水源地保护架起多层“护盾”。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组织技术团队协助沿线环境风险排查,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红线”安全保障工作。
青岛市共有大沽河、崂山水库等城市级饮用水水源地6处,产芝水库、王圈水库等城镇级水源地10处,涉及七个县级区市770多万居民生活。
针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日常监督管理,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通过采取无人机飞检和人工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准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开展排查、重点是查清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是否存在排污口、违法建设项目、违法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问题,摸排准保护区内是否有严重污染水体的建设项目,以及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情况,防止水源地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确保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群众的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针对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通过采购全域2米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完成青岛市16处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工业企业、旅游餐饮、生活面源、农业面源、交通穿越和其他问题6大污染源遥感解译,制作饮用水水源地疑似污染源清单,使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更规范更精准。
据了解,《条例》实施后,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从制度建设入手,对落实情况开展分步调研,加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不断提升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平,对前期排查发现的220个突出环境问题逐一进行“回头看”,杜绝问题死灰复燃,做到了水源地内环境问题的清零。截至目前,全市16处城镇级以上水源水质稳定达标,农村级水源地水质稳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