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城市

在山明水秀之地,“误入藕花深处”|“千年古城宝藏山东系列”⑧|新浪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样的灵秀之地,才能养出李清照这样从少女时期就自由洒脱、惊才绝艳的女子,才能让她写出这世代流传的佳作?

明水古城那摇曳生姿的杨柳,百脉泉那清澈灵动的泉水,溪流中那自由自在的鱼儿,绣江河那莲叶田田的荷塘,或许将给你答案。

01 山明水秀,百脉寒泉

元代《齐乘》称:“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

“百脉寒泉珍珠滚”,若要找到一处堪比“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的泉群,那必是济南章丘的百脉泉。

百脉泉、梅花泉、墨泉、漱玉泉、眼明泉......相距不到2000米的东麻湾和西麻湾两片水域,有各种名泉25处,其中6处被列入济南72名泉。或如珠如玑、或水涌若轮、或翻涛漾玉,其水量之盛、泉群之密、姿态之多皆令人惊叹,也难怪章丘被称为“小泉城”。

碧潭清澈,游鱼空若无凭,一池池泉水如同琉璃般晶莹剔透,一条条鱼儿如精灵般轻盈灵动,无论是阳光下的粼粼波光还是细雨中的圈圈涟漪,都让人忍不住用Live图占满相册内存。

漱玉泉奔涌不息,芭蕉掩映之中的李清照故居虽已寻不见当年那对泉梳妆的小小少女,却留下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千古词句。

百脉泉北,始建于1450年(明景泰元年)的龙泉寺巍然挺立,经过数次复建重修,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如来佛的金身仍然金碧辉煌,壁画繁复精美,栩栩如生。

虽位于古寺之内,但百脉泉深处却与其他泉脉相连,它们共同汇聚成明水湖,再由绣江亭下向北,流入元好问笔下“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的绣江河。

也只有这样由明澈泉水汇集而来的河水,才能养出当地清甜的明水白莲藕和芬芳的明水香稻。

绣江桥、锦江桥、晓月桥……高远碧空下白鹭飞过,伴着缓缓流淌的清凉河水,乘一叶扁舟穿过点缀于绣江河上的座座石桥,随荷叶的清香寻访当年“误入藕花深处”的肆意。

此时再看稍远处那因山明水秀而得名的明水古城,也突然有些了解了古人起名的意趣。

02 名人辈出,“硬派”水乡

“明水”一词最早见于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史书《旧五代史》(即《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距现在已有千余年历史。

一块碑石,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大宋年间的明水古城。

十几年前在章丘发现的《廉先生序》碑石末尾,署有“绣江李格非文叔序”。“文叔”是苏轼弟子李格非的字,他也是李清照的父亲,“绣江”是章丘别名。

明水不仅有秀美的风景,更是“济左走廊”上的军事要地,唐宋时已是章丘四大明镇之一,至明清城池逐渐完备。如今的明水古城,正是复建于当年古城所在之处。

特别是到了清朝咸丰、同治时期,为防御捻军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防御设施。长达2600米的古城城墙曾见证无数峥嵘岁月,这也使得这座胜似江南的仙境小城,同时透露出一种“硬派”气质。

这便难怪李清照既能写出“凄凄惨惨戚戚”“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词句,又具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博大胸襟。她在这里生活的时间或许并不很长,但充满“溪亭”“藕花”“鸥鹭”的童年,仍然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爱喝酒、爱赌钱、真性情”的李清照那么独一无二,她就像自由奔放的清透泉水,勇敢地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路,在前朝后世都“吸粉无数”。

数千年历史中,这里不只走出过千古女词人李清照,还涌现了创造出“火牛阵”的战国哲学家邹衍,因思想过于先进而被戏称为“穿越者”的汉代皇帝王莽,积极推动唐代改革的一代丞相房玄龄,知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诗人、“棋王”李开先,创立第一家“连锁品牌”的儒商孟洛川等诸多名人,其中不少人都以“敢”而著称,因“闯”而闻名。

就连章丘特产都透着这样的“硬派气质”:一口章丘铁锅,需要经过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温冶炼,36000次锤打,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如今的章丘铁匠人紧跟时代步伐,锻造出造型逼真的铁葫芦、铁磨、铁辘轳、“铁牡丹”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底蕴为章丘留下了无数值得挖掘的故事,也让明水古城成为了“清照文化、泉水文化、儒商文化、铁匠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载体。

后记:

今年十月,全称为“明水古城国际泉水旅游度假区”的明水古城即将迎来试营业。砖石青瓦、古道街巷、巍峨城墙,重现了明清时期的明水古城旧貌。

蒲松龄书屋、孟家大院、冶坊、布坊、游客中心、民宿、沿河咖啡厅......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综合目的地即将面向游客敞开大门。

以百脉泉片区为中心,总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的明水古城将成为“交通上人舟流转、建筑上村舍俨然、产业上农商辉映、生态上稻荷飘香、文化上古今交融”的泉水生态文化标志区,打造“江北第一古城”。

(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公众号)

(文|潇洋)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