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前行 向阳而生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山东“合聚变”

新浪山东
关注
来源 | 新浪山东
作者 | 陈沆 设计 | 杨艳云
编者按 :2020年,有人说,因为疫情,将世界分为“前新冠时代”和“后新冠时代”,然而对“前”与“后”的定义,却不尽相同。这一年,无论是在抗击疫情阶段,还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山东都有着“不俗”的表现。用怎样的视角解读山东,又如何评价山东这一年的发展,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基于此,新浪山东推出年终策划《韧性前行,向阳而生》,回顾和记录这值得回味的一年。
2020年,即将画上句点。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疫情冲击下的世界格局,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重心逐渐从北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城市发展路径也由“单兵作战”演变为“抱团”发展,激烈的变局之下,山东一直在图新思变。
从2017年,设立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启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到2020年计划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山东城市群建设已走过3年。

▲图片来源于经济导报
这三年里,济泰、青潍在逐步聚拢,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在深度融合,城市“合聚变”中,区域经济正日益重构山东经济的“新版图”,山东半岛城市群则向着世界级城市群演进迭代。
如今,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融合共通的山东又将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1
区域协调,无问西东
早在2020年1月,中央高层就曾经明确指出,山东未来的发展“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如何更好发挥带动作用?山东将区域协调发展列为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八大发展战略”之一,还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融合互动、协同共进发展。
但实际上,城镇密集、城市多点开花的山东,就像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一直存在“东西差距明显和南北分化严重”等问题。“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对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山东而言,补齐区域发展短板,至为关键。
以交通短板作为突破口,山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破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局。
“十三五”以来,山东瞄准交通短板,建设“交通强省”。随着郑济高铁、鲁南高铁等项目加紧推进,济泰高速、枣菏高速等建成通车,潍莱高铁开通运营;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2110公里,跃升至全国第3位。

如今,在区域经济“聚合效应”下,山东16地市之间“同城效应”日渐显现。
家住济南西客站片区的赵明,在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工作。每天驱车往返于济齐两地,只需半小时时间,“比从我家去济南市中心还快呢!”像赵明一样,“住在济南、工作在齐河”的上班族,已成为省会经济圈里最为常见的“双城候鸟”;
同样在“一小时生活圈”里,很多在潍坊诸城工作的青岛市民也享受着胶东同城的便利。随着省会、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步伐加快,“一小时通勤圈”有序推动,济淄泰莱青烟威潍等几个城市之间跨城上班族越来越多。

▲资料图
如居住于济南、青岛两市的人们,可以乘坐高铁,轻松1小时往返两地;而从淄博出发,乘坐高铁,最快不到半小时便可以到达济南,济南至泰安高速半小时、青岛至海阳城际轻轨1小时、青岛至菏泽高速三个半小时……随着城市间地铁和公交线路的衔接,城际交通“毛细血管”更加顺畅,山东省内1小时生活圈、2小时生活圈、3小时生活圈加密,越来越多人真切感受到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交通便利。
快捷通畅、无缝衔接的交通,在让“跨城”生活有更多保障之余,也为山东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通“经脉”,插上“翅膀”。
尤其是对于菏泽、枣庄、德州、聊城、滨州等鲁西五市而言,高铁、高速公路及航空的全面推进,为“鲁西崛起”铺就通衢大道。

▲资料图
长期以来,鲁西五市人口多、底子薄、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和软肋。优化“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的总体思路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反哺鲁西南”,集中资源和要素,加大对鲁西南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和扶持,加快鲁南经济圈产业振兴和城市转型,实现“突破菏泽、鲁西崛起”。
补足“洼地”短板,山东无问西东。近年来,在黄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鲁南经济圈等政策背景下,山东接连出台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若干意见和政策,力度之大、针对性之强前所未有。
对于这种变化,菏泽市委副书记、鄄城县委书记张伦感触很深,“省里有部署,各部门有行动。我们感到,菏泽市申请的重点项目、大的产业布局,都能得到省相关部门的支持。”比如,“菏泽将医药产业作为第一产业来培育,省里在园区设置、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在鄄城,睿鹰制药产业园去年获批山东省专业化工园区,其智能制造项目今年又被列为省重大项目。”
在山东“补阙挂漏,俾臻完善”的努力下,菏泽发展潜力日益激活,“突破菏泽、鲁西崛起”逐步显现效果。2020年前三季度GDP数据显示,菏泽GDP总量2592.53亿元,同比增速3.2%,成为今年前三季度省内增长率最高的城市。事实上,菏泽近几年都是山东的增长冠军,成为山东经济版图上新的经济增长极。

▲菏泽城市夜景(资料图)
与之相仿,鲁南经济圈中临沂、枣庄、济宁三市也在山东政策“灌溉”扶持下,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商贸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此外,“提高首位度、激活青烟威”,也是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
“提高首位度”,顾名思义就是要增强省会济南的经济实力,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度,提高济南在产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首位度,提升省会经济圈的综合实力;
“激活青烟威”,则是要给青烟威充足的政策空间,使其眼光向外,建设开放门户枢纽,吸引全球资源集聚,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提高湾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从加快联通基础设施,实现省内高铁成环运行和县县通高速,到加快推进产业协同,成立省会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和胶东经济圈争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级示范区等,“合聚变”逐步渐入佳境的山东,正在一体发展中整合资源、积蓄后劲,昂起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龙头”。
2
变局下的山东机遇
区域发展的棋局行至当下,山东“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
一方面,疫情加剧全球割裂与经济冻结;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世界处于快速重塑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跳出界限看山东,我们可以在不同坐标系中找到其清晰的“位置感”:在全国内需体系中,山东是量居前列、质有潜力的工业大省;在开放体系中,山东是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在黄河流域,山东是带动、影响、辐射黄河上游流域的经济龙头;在全球体系中,山东是面向日韩和东北亚、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桥头堡”。
基于这一清晰的“位置感”,如何在国内国际区域分工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感”和“方向感”,成为山东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突破之举。
首先是做好区域协调发展的省内文章。聚焦山东自身东西差距明显和南北分化严重等发展不平衡问题,山东在城与城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圈与经济圈之间走出了一条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进阶之路。

▲资料图
以城乡之间为例,山东在提质升级县域经济的同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体来讲,就是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者,山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之外,还加快完善政策体系、联通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协同、整合文旅资源、共享公共服务…推动山东城市群及各经济圈之间的融合一体发展。
如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7市成立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联盟,聚焦八大任务,重点围绕支撑省十强产业、高端产业、前沿产业发展;七市还签订了“省会经济圈企业开办全域通办协议”,开启省会经济圈企业开办“全域通办”时代;胶东经济圈5市实现公积金互认互贷及实现住院异地就医联网一网结算……

▲济南(图片来源于齐鲁网)
在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局上,山东用切实可行的行动,打破无形的行政藩篱和“一亩三分地”的思想壁垒,实现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城市命运共同体”初显雏形。
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为山东创造了难得的发展“黄金期”。
依托“一带一路”,山东将区域协调发展视野放眼于海外,自“十三五”以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突破2.5万亿元、实际投资超过560亿元、完成工程营业额超过2100亿元;运送货物种类也已由初期的日用品、服装、小商品等低附加值产品,逐步拓展至现在的汽车、白色家电、机械设备、激光雕刻机、汽车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
区域协调发展,山东还充分发挥沿黄九省区出海口及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一方面,聚焦生态保护、动能转换、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等领域,打造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齐鲁样板”;另一方面,围绕如何发挥山东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主动对接沿黄省(区)合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文化共建等方面深化合作。

▲黄河(资料图)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区域协调发展虽是大势所趋,但并非坦途,不断进击的山东,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开启脱胎换骨的系统重塑,以全新的节奏,参与到全球性的经济竞争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