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城市

涅槃蝶变 浴火重生 新材料名都十年磨一剑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一路行进到科技时代,创新始终决定着一座城市的进步。回顾百年沧桑,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如何从科学技术中找到一个产业使其成为不竭动力,这是必须回答的课题。

淄博,在10年前给出了答案。从材料学泰斗师昌绪院士把亲手题写的“新材料名都”牌匾交给淄博市的那一刻,新材料就与淄博结下了永恒的缘分。

新材料是“发明之母”,是“产业粮食”。 中央指出过,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的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全球新材料产业产值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是研究最活跃、发展最迅速、最为投资者看好的领域之一。  

这是条黄金赛道,淄博手拿全国唯一拥有“新材料名都”的金字招牌,站到了C位。

察势者明 趋势者智

淄博是有底气的,这来自于深厚的工业底蕴。近现代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10年,拥有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和医疗器械、冶金以及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机电装备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9个在淄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淄博的三次转型都与新材料密切相关。

无论是产业体系,还是配套能力、产品门类,都为新材料孕育了优质的土壤。10年间,淄博新材料产业犹如一颗巨变的“种子”,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一组组数字印证着新材料的腾跃——10年来,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增至527家,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22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2.63%,居全省第二位;拥有高层次人才355人,院士工作站52家、博士后工作站41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6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0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保持全省前3位。齐鲁石化、东岳集团等近30家骨干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能力全国领先,绿色环保制冷剂、聚四氟乙烯、钛白粉产能亚洲第一,环氧氯丙烷、甲乙酮、无水氟化氢等产能全国第一,高品质石英陶瓷、高性能氮化硅陶瓷、氧化锆陶瓷、红外陶瓷材料水平全国领先,拥有全省3家最大的稀土分离及深加工企业,是山东省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个个基地累积起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大厦”——10年来,淄博拥有了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淄博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泵类产业基地、功能玻璃特色产业基地、先进陶瓷产业基地,也是山东省硅酸盐、化工、医药、丝绸、冶金等方面的重要科研基地。

一项项合作勾勒出未来——10年来,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共同合作建立了160多家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建了高端合成润滑材料创新中心,中国航发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在我市建立石墨烯应用研发中心,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正在筹建。这些都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破冰前行 强势突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淄博有浓厚的工业氛围和厚实的产业基础,但这10年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10年间,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以凶猛之势席卷而来,传统产业成本优势不在,产品层次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大平台大项目支撑不强……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靠自己。

政策与精神,行动与理念,如左右手般共同托起新材料产业的现在与未来。  “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奠定了淄博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态度,大力实施产业赋能,科技赋能为新材料产业注入动力,“以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以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为新材料发展指明了路径。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政策》、精准突破“双招双引”27条措施、发布最强人才政策——人才金政37条、出台最完整四强产业攀登计划……新材料产业有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如今,淄博的新材料产业取得长足进步。

东岳集团研发并产业化的氯碱离子膜彻底结束了我国氯碱工业长期受制于人的历史,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拥有氯碱离子膜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国家;历经16年攻关研制出质子交换膜,成为全球两家能够为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质子交换膜的企业之一。驻淄高校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团队发明的,填补世界空白、有补天技术之称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技术,在淄博就地产业化,专利技术转让金达5.2亿元,在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报(2018)中,列全国高等院校第一名。中国化学集团天辰公司研发的己二腈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今年初落户淄博实现产业化,填补了我国尼龙—66新材料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引进中科院过程工程所技术和研发团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生产氮化硼陶瓷纤维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尖端项目以及新能源领域。

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新医药材料、新装备材料、新电子材料、新环保材料构成了“三材五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聚氨酯、有机氟、有机硅、先进陶瓷、特种玻璃、高性能玻璃纤维、铝基新材料等领域技术水平,已达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优势明显,新材料产业在淄博的加速推进,深深刻进这座“新材料名都”的肌理之中。

展望10年后的今天,淄博新材料产业会攀登到高峰吗?淄博的回答铿锵有力——“我们有向高峰攀登的信心决心!”

勇立潮头 踏浪前行

齐鲁大地又见浩荡东风,淄博步履愈加笃定。未来,淄博新材料产业将在先进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特色金属新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四大领域、13类行业打造千亿级产业群链,全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和创新策源地,全力打响“新材料名都”品牌。力争到2021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到2025年达到2200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支柱型产业。

这场布局已经开始。科技创新赋能新材料产业,链接集聚高端科创资源要素,瞄准前沿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加快打造“研究院+中试基地+孵化器+创新园+产业园”的科技资源转化体系,系统化构建“创新—孵化—产业化示范—规模化生产”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政策扶持赋能新材料产业,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专门政策,引导更多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和生产技改力度;金融资本赋能新材料产业,搭建企业对接高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发挥政府财政引导基金作用,持续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投资基金,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便利可及的金融资本支撑;产业生态赋能新材料产业,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培育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实施新材料应用场景打造工程,加快新材料应用替代,在全国率先打造新材料应用先行城市;优化营商环境赋能新材料产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加舒心便捷的特区式服务,聚焦企业人才所需、淄博所能,对高层次人才和优质企业、重大项目实行专班式和亲情化服务,全力打造“淄博速度”“淄博效率”“淄博服务”品牌。全面落实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让来淄创新创业的每一个企业和每一名企业家都能享受到最充沛的阳光雨露。

产业链的种子已经播撒,赋能的激情正在升腾,新材料产业将继续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努力创造“新材料名都”新的辉煌。

记者 王奇

来源: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掌中淄博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