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壹点丨一位投资者的实践与博山文旅产业的IP化突围

新浪山东
关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超
2020年的中秋夜,李亚明是在淄博博山度过的。这是他这些年来为数不多的在外地过的一个中秋节。
李亚明是厦门朗乡投资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那一夜,身为外地人的李亚明与在博山的友人畅聊博山文旅,可谓“酣畅淋漓”。“博山是我一眼就看中,但是一眼却看不懂的城市,她的文化内涵要细品深思。不管怎么改,文化根基不能丢。”李亚明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9月29日,李亚明邀请国际知名策展人李翔宁策划的“博山陶琉艺术季·2020博山琉璃双年展”在博山颜神古镇(陶硫古镇)如期开幕。这场展览惊艳四方,千年琉璃与现代时尚相遇,由此博山也开启更为广阔的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颜神古镇是博山当地一处非常重要的工业遗存。而李亚明正是让这处破败多年的工业遗存,重新焕发生机的关键人。
在这位博山文旅的合伙人看来,颜神古镇、工业遗存以及以红叶柿岩为核心的自然景观,是博山文旅的三驾马车。以三驾马车为核心,全力构建好博山的文旅IP,博山的文旅产业就能率先实现突围。
初识博山
初识博山,李亚明喜欢,却说看不懂。
事实上,李亚明的老家就在山东鱼台。虽然对于博山早有耳闻,但直到2017年他才来到淄博,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博山文化。
“这里有太多的文化元素,如此厚重,就像一本书,一下子还看不懂,要细细品味。”李亚明说,也正是看不懂,他对博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博山区,是距离淄博中心城区最远的市辖区,是一座美丽的山城。这里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齐长城;有始建于后周的颜文姜祠。博山还是清代帝师孙廷铨、赵执信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故乡。博山陶瓷琉璃久负盛名,博山菜肴和地方小吃,在鲁菜中占有重要地位。
博山文化如它蜿蜒起伏的秀丽群山,自古至今,绵延不绝,时而深邃,时而明亮,让人遐想,也让人向往。
“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踩过的地尽是历史”。对于博山深邃的历史和人文,类似概括性的话语,得到了包括李亚明在内的更多投资人的认同。
“博山有太多的文化、太多的故事,从古代颜文姜孝文化、陶琉文化,到近现代的工业文化。到处都是宝贝,到处有故事。”说起博山文化,李亚明如数家珍。“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博山人很幸运也很幸福。”
而博山还拥有的众多陶琉大师,在李亚明看来,这些人是博山文化的使者,国家级大师有40多位,各级别大师有几百人,“有他们在,博山文化就能走出去。”
此后,李亚明受邀又多次来淄博、来博山,他白天看、晚上看,不同季节看、不同时段看,拜访陶琉大师、拜访陶琉企业,逐渐地对博山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这期间,他深切体会到了博山对于发展文旅的迫切愿望,以及当地主政者的诚意和宽容。
他每次调研走访,博山区委书记刘忠远基本都会陪同,还亲自做讲解员。“这是一名有情怀的书记,他想让博山通过文旅重新振作起来。”李亚明感慨地说。
“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喜欢就会表白,博山是如此美好,加上主政者的诚意,就是博山了。”在几番认真细致的调研之后,李亚明决定投资博山,开发颜神古镇项目。
2018年10月,在山东儒商大会上,李亚明的厦门朗乡投资有限公司与博山区政府签约,中国(博山)陶琉古镇保护开发项目随之正式落地。
古窑村巨变
李亚明的陶琉古镇保护开发项目,位于博山区山头镇。
项目所在的古窑村及其周边还留有13座古圆窑、300多座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民居,陶琉企业有100余家。
李亚明说,颜神古镇文化遗存非常完备,开发基础好,传统街区就有115亩,这也是整个古镇的核心部分,将以陶琉文化为主题,做工业遗存展示、仓储宅院、陶硫展示及制作体验,打造更加厚实的文旅体验项目。

根据李亚明的设想,项目将依托古窑村及周边现存的陶琉工业遗存,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打造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度假及产业小镇,赋予古窑村新的功能。
愿景宏大,开发过程却是小心翼翼。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获知,李亚明光做基础研究就用了1年多时间,之后又用了1年时间才做出第一版规划,反复论证和修改,最终确定了方向。
从第一次来博山,到颜神古镇首期的实质性开发,李亚明整整酝酿和筹备了3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博山官方也拿出了足够的耐心等了他3年。在国内很多地方对项目开发往往急于求成的大环境下,博山官方给合伙人充分时间而忍受3年寂寞的做法,实属不易。
“不能急,急不得,要做精品,要经得起时间检验,要留给博山一份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对于博山官方给予项目的理解和支持,李亚明感触颇深。
事实上,李亚明打造的精品思路与博山官方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当地官方看来,颜神古镇是博山的,也是世界的,要长远规划,要用世界的、开放的眼光来审视,让它成为世界精品。
“整个颜神古镇的规划设计运作就是对博山的思考过程,无论怎么改,要让博山人还认得出古窑村,文化根基不能丢了,这是我的初衷。”李亚明说,博山文化的美,不需要太多修饰。
对于颜神古镇的未来,李亚明充满信心。“博山用琉璃打开了一扇与世界对话的大门,窑火千年生生不息,我们有信心将颜神古镇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遗存。”李亚明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颜神”以孝妇颜文姜而得名。270年以前,博山还被称作颜神镇,是山东三大古镇之一。
在李亚明看来,颜神是昨天的博山,博山则是颜神的延续和发展。他认为,相较于陶琉古镇,颜神古镇不仅涵盖陶瓷琉璃,可以将美食、孝德、历史等各类因素融合在内,它记录了博山传统文化脉络,又是民俗文化的积淀和再现。
从最初的陶琉古镇到如今的颜神古镇,项目名称演进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博山对文旅发展的路径探索。
从9月19日淄博市文旅大会上的路演到博山文旅合伙人中秋夜话,从琉璃双年展到即将开启的美食美器节,从影视剧拍摄到红叶柿岩的深度开发,博山留给外界的印象是:咬定了要在文旅发展上实现新的破题。

IP化突围
传承与创新,人是最根本的要素。
“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就没有文化活力。”对于通过吸引人才来为未来产业发展蓄力这个棘手的课题,博山官方以及李亚明等投资者也在积极寻找解决之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调查获知,在9月29日开幕的博山陶琉艺术季·2020博山琉璃双年展上,李亚明就宣布了一个为期10年的陶琉行业青年人才扶持计划,他所在的厦门朗乡投资有限公司每年将拿出100万元,用以扶持当地的青年陶琉艺术人才,总投入金额达到1000万元。
上述计划披露不久,淄博市、博山区紧随其后,市、区两级财政每年也将各拿出100万元设立针对博山陶琉行业青年人才的专项扶持资金,累计投入年限同样为10年。
这样一来,为扶持博山陶琉行业的青年人才,厦门朗乡、淄博市及博山区在未来10年将累计投入3000万元。
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博山还鼓励在外求学的陶琉行业青年才俊积极回乡创新创业,助力当地陶琉产业提升与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点燃了年轻人“返乡”人潮。周虹和李韶玥就是其中的两位。
80后女孩周虹亦出生于博山当地的陶琉世家,2015年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开始从事陶瓷艺术,是创新日用彩瓷的发明人。
而90后内画师李韶玥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在景德镇参加工作,后来被博山区人才政策打动,决定回到博山发展,跟着父亲学起内画,目前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
周虹和李韶玥这样的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年轻的回归者在颜神古镇重新找到了心灵归宿,他们在用自己的艺术造诣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正在为博山注入新的活力。
过去的博山,工业辉煌、文化繁荣。但老工业基地的特质和局限,也使得博山一度陷入彷徨。
李亚明说他自己能感受到博山的这种落差,但博山人自有一种“不服输”的意志力,尤其是从当地官员身上,更能体会博山对于重新崛起的期盼和信心。
这是博山人的期盼,也是李亚明对博山的期待。
而博山官方已下定决心,发挥琉璃产业优势,创新文旅融合方式,把巨大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文旅“绩优股”。
对于博山官方的上述思路,李亚明非常认同。他认为,在现阶段,文旅产业是博山非常重要的抓手,也是促进博山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而在采访过程中,李亚明多次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提到博山文旅的三驾马车:颜神古镇、工业遗存以及以红叶柿岩为核心的自然景观。
“以三驾马车为核心,全力构建好博山的文旅IP,博山的文旅产业就能率先实现突围,博山的城市转型就能闯出一条新路。”李亚明说。
博山已经迈出了构建文旅产业IP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或许这将更具看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