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不掉“难题”,拾不起“好牌”,淄川怎么了?

新浪山东
关注△ 山东区县鲜活力洞察报告 NO.48 △

作者 | 澍野 设计 | 刘蒙蒙
来源 | 新浪山东头条(ID:xlsdly)
大家都熟知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但知道蒲松龄故乡在哪的人相对较少。实际上,蒲松龄的家乡位于淄博市淄川区。这里不仅有能追寻其足迹的蒲松龄纪念馆,还有以聊斋文化为主题的聊斋城。
不过很可惜,比起聊斋城和蒲松龄的名号,人们对淄川的印象,更容易停留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老工业区”上面。
2008年、2009年、2011年,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山东省有三座城市,分别是第二批的枣庄市,第三批的新泰市和淄川区,它们都属于煤炭枯竭型城市。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这些城市的财政扶持力度,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资源枯竭城市的生态修复难度非常大。

▴ (图片来源:淄川广播电视)
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世界性难题”,淄川也遭遇老牌工业转型的焦虑。即使近十年来,淄川极力想摆脱这样的标签,不过,它还是像一块牛皮糖一样黏在淄川身上。
淄川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失衡,旅游等服务业发展缓慢。明明文化旅游自带“天赋”,却并没有以此“大展宏图”,白白浪费了一手“好牌”。淄川,该如何“奋起直追”?
01 宿命:
没落的资源“大城市”
淄川,历史文化悠久,自西汉初建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贯穿淄川区东南部山区。鬼谷子文化、孟姜女故事、聊斋文化在淄川皆有踪迹可寻,淄川历史上星光璀璨。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日后竟会成为一座资源枯竭城市。

▴ 蒲松龄石像(资料图)
淄川是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生活过的地方。蒲松龄是地地道道的淄川人,这片钟灵俊秀的土地曾让他文思泉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刊行后风行天下,仿效者频出,造就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繁荣。后来,《聊斋志异》的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

▴ 取材于《聊斋志异》的电影《画皮》(资料图)
淄川,曾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煤矿、铁矿石、陶土产量在山东省名列前茅。据史料记载,淄川的地下煤炭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人工开采,至宋代煤窑采掘技术娴熟。
作为我国北方最早的青瓷发源地,淄川拥有深厚的瓷器文化底蕴。据记载,北齐时期,淄川的寨里窑就发现了北方最早的青瓷,青瓷的发源地就在寨里,寨里窑也被国家列入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唐宋时期,出现了“磁村窑”,明朝时期出现了“昆仑窑”。

▴ 宋金淄川窑三彩瓷器(资料图)
近现代以来,煤炭成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有力地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于是,我国许多城市都因煤而兴,其中,淄川就是一个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老牌工业城市。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淄川高楼大厦林立,在淄博一时间风光无限,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大城市”。
而随着无节制的开采,资源型城市遭遇“因资源而兴,因资源枯竭而衰”的魔咒。而这一“魔咒”不仅在中国有,世界各国的形势同样严峻,如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等知名矿区。因而,资源枯竭型城市衰败与转型,堪称一道“世界性难题”。

▴ 90年代的淄川华联商厦(资料图)
淄川也没能避免资源枯竭的“宿命”。
十几年前,淄川单一的工业产业结构,加之高强度的矿业开发开采,造成了矿产几乎“无米可炊”的窘迫局面。淄川的煤井从1990年的195处缩减至2010年的8处。于是,在2011年,淄川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如今,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这条路,淄川已走了近十年。
2013年,为推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根据规划,到2020年,69个资源枯竭城市要基本转型。2020年,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转型之年,淄川时间紧、任务重,转型发展的压力很大。

▴ 淄川工业设施(图片来源:淄川广播电视)
近年来,虽然淄川城市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相关绩效考核获得了几次优秀等级,但与一些顺利转型的资源城市相比,淄川的经济总值增速仍有待提升,其替代产业也亟待完善。
淄川区人民政府官网显示,2019年,淄川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为46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68%。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淄博市统计局对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2018年,淄川修订后的生产总值为444.4亿元,而修订前的数据为677.95亿元,挤出233.5亿的“水分”。这一数字占修订后生产总值的52.55%,也就是说,淄川之前“虚增”了修订后生产总值的一半多。
而早在2008年时,淄川的GDP 已经达到299.7亿元,逼近300亿元。可以看到,近十年来,淄川的生产总值都没有翻番,仅仅增长了一半左右。

▴ 淄川开发区(资料图)
反观同是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的泸州市,2019年生产总值为2081.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
近十年来,泸州的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512.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694.97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2.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11926元增长至2018年的39230元,十年年均增长12.07%,均高于同期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不难发现,泸州市近十年的生产总值增速、人均生产总值增速都很快,说明其转型有力,走出了一条突破路径依赖、由天然气枯竭的工业城市,转型为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新之路。

▴ 泸州城区(资料图)
近年来,泸州不断培育转型内生动力,持续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变酒业“一业独大”局面。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起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渐提高。
单就生产总值增速来看,两座城市的差距为何如此显著?
归根到底,还是淄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尚未形成,城市替代产业发展缓慢,缺乏成熟的产业体系。

▴ 鲁青瓷(图片来源:淄川区人民政府官网)
02 骨感:
“壮士断腕”疼多久?
十年前,淄川建陶产业集中,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建陶产区,一度享有“江北瓷都”之美誉。但是,由于污染严重、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建陶产业发展“遇困”。除了陶瓷城,淄川的建材城、大昆仑、服装城也都大不如当年了。
2017年,淄川区紧急关停淘汰126家建陶企业、204条生产线。企业重组为20家,生产线缩减至49条,产能控制在1.37亿平方米,这一举措被当地媒体称为“壮士断腕”。

▴ 淄川工业设施(图片来源:淄川广播电视)
但是,很现实的问题是,淄川大规模集中关停企业,不仅一时间造成员工“下岗潮”,还让其曾经的建陶规模优势随之消逝,熠熠生辉的优势产业面临困局。这不禁让人质疑是否有“一刀切”的思维。
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淄川区也在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根据规划,淄川区准备重点培育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激光设备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以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为代表的四大新兴产业。
然而,现实却很“骨感”。2019年,淄川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8.19亿元,占淄川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1.39%,占比增长5.24%,高耗能产业又呈现“复苏”迹象。
我们看到,虽然经过近十年的转型发展,淄川也陆续培育了部分低耗能的替代产业,但由于自身条件有限,发展时间短,培育的替代产业大多处于雏形阶段,并未发展壮大,无法形成内生发展动力,尚未打造出强势的支柱产业。

▴ 淄川柳泉湿地(资料图)
就拿旅游业来说,淄川目前不乏旅游资源。如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城、留仙谷等一系列与蒲松龄有关的景区,潭溪山旅游区、齐山风景区、梦泉生态旅游区等乡村旅游资源。
除此之外,淄川还打造了几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如在原淄博瓷厂原址上改建的1954陶瓷文创园、作为世界规模最大手工热塑琉璃生产基地的中华琉璃文创园。今年年初,淄川还入选山东省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但是,相比之下,淄川旅游业的天赋并未被充分发挥。以工业旅游为例,淄川的工业旅游项目客流量不多,也尚未有效带动产业发展。
实际上,工业旅游作为城市全域旅游中最具特色的一项,不仅能记录一个企业发展历程,还承载了一个行业、一个城市的“独家记忆”。倘若利用的得当,不仅能使得企业“名利双收”,也能形成产业聚集区,带动城市的转型。

▴ 淄川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资料图)
在2019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青岛市北区的青岛啤酒博物馆作为唯一上榜的工业旅游品牌、备受关注的文化旅游名牌,以150.65亿的品牌价值入选,位列第337名。有数据显示,2018年青岛啤酒博物馆的门票收入约8000万元,而文创产品的收入是门票的两倍。
北京朝阳区的798也是我国工业旅游的典范。这里原为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最初以对外招租的形式,寻求闲置厂房和建筑用地的再利用。因其低廉的租金和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吸引了大批现代艺术创作者。
随后近2万平方米的旧厂房被改造为艺术创作室、画廊、时尚创意店铺、餐厅酒吧等,汇集了国内许多名流艺术家来进行创作。后来,这里不仅成为时尚艺术的聚集地,也成为著名的工业旅游景点。

▴ 淄川聊斋城景区(资料图)
而目前来看,淄川的旅游业尚未完全发挥出其价值。淄川的几个工业旅游项目,既没有上述景区那么高的品牌价值,也没有形成艺术、时尚产业聚集地,从而催生新的商机。淄川乡村旅游层次不够分明,周边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再加上淄川本身山区面积多,铁路、轨道乃至城际客车等交通并不十分通畅,因而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
更重要的是,淄川相关景区普遍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使得淄川的旅游业并没有很快地发展成其替代产业。很明显的例子是,世人皆知蒲松龄,但知道其故乡在淄川的很少。淄川本可以把其培育成一个超级IP,造就很高的商业价值,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像如青岛啤酒博物馆、798艺术街区、河南焦作的神农山、云台山等景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规模效应,旅游业成为城市发展或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 淄川潭溪山景区(资料图)
此外,像淄川这样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往往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资源枯竭城市普遍存在地方财力不足问题,难以支撑接续替代主导产业的发展投入,难以负担城市基础建设、沉陷区治理以及环境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投入,收支矛盾突出。
因而,我们不难理解,十几年来,在很多人眼中,为什么淄川城区面貌基本都没什么变化。产业发展转型耗时耗力耗钱,淄川“囊中羞涩”,因而城市建设也相对落后,看起来“脏乱差,老破旧”。
回想90年代末,淄川区的工业水平、城建水平在淄博市都靠前。那时候,很多人都叹服淄川是“大城市”。如今,淄川的辉煌光景已不再,不禁令人心痛。

▴ 90年代淄川第二商业大厦(资料图)
因而,现阶段,淄川迫切需要培育起能带来创收的新兴产业,同时积极开拓融资渠道,筹集资金以缓解财力压力。例如采取PPP项目融资,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只有把资金用到“刀刃”上、推动替代产业建设,才能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03 鲜活力洞察报告

参考资料:
1、2019年淄川区经济运行情况(含2018修订后GDP数据)
http://zichuan.zibo.gov.cn/art/2020/2/21/art_9204_1890695.html
2、2018年淄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修订前)
http://www.zichuan.gov.cn/art/2019/10/15/art_4937_1773691.html
3、淄川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的报告
http://www.zichuan.gov.cn/art/2010/9/30/art_4937_1258614.html
4、泸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luzhou.gov.cn/publicity_dept24/subject022/167640
5、2018年度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绩”出炉 泸州获得优秀等次
http://www.luzhou.gov.cn/sq/fzlz/jjfz2286__xw/jjfz/qsjjfz/content_647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