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城市

原典山东NO.6 | 青岛,从”文化沙漠”谈起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 执新浪之笔,讲山东故事 △

· 编者按

文化之美,塑造了新时代的“山东之美”。在山东,有山、有水、有圣人,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脉的儒家文化,在16地市,亦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它们构成了每一座城的文化谱系,也构建了每一座城的独特气质。文化的惯性,以及由其构建的IP,正成为一座城市崛起最有力的“内生动力”,而这“内生动力”即来源于每一座城对“原典”文化的挖掘。

2019年,在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即将启幕之际,新浪山东重磅推出 [原典山东] 深度原创专栏,以点带面,梳理山东16地市的文化“内核”,发掘每一座城独具特色的文化IP,阐释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文化中感受“灵动”,在城市中感受“凝重”。

作者 | 拾冷  设计 | 刘蒙蒙 

来源 | 新浪山东头条(ID:xlsdly)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刘慈欣·《三体》

01 

缘起 

青岛“文化沙漠”之说,在民间存在已久。

相比中国“八大古都”的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安阳、郑州,青岛没有历经千年的古迹遗产,也没有中国文化根脉上的代表人物,从青岛村到青岛城不过二百年历史。

相比沿海城市,上海已经形成兼具古今、中外风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学”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诸如张爱玲、茅盾、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

然而,在文化演进之中,儒家文化辐射韩国、日本、新加坡影响之深,把青岛称之为“文化沙漠”,不仅是对青岛历史、城市发展的误解,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1898年3月,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签订,清政府将青岛“租借”德国99年,此时的青岛,已从明朝初期的青岛村发展成为晚晴时期的“海疆重镇”,青岛口商铺60余家,景象繁华。 

不过,此后的青岛并未割断与内陆的联系,反而因租界的建立,更加紧密。 

1899年,《胶澳租界条约》约定的“胶济铁路”开建,1904年通车。自此,济南与青岛,绑在了一起,大批的内陆劳工移民至青岛,据统计90%的青岛居民,是移民及后代组成。

由此同时,“条约”签订之后,来到青岛的德国人,越来越多,德式风格的建筑物、城市规划、桥梁、工厂、学校,在这片矿大土地上,拔地而起,从无到有,从小变大。 

租界的割让、胶济铁路修建、商贸的繁荣、中外移民的迁入,加速了青岛城的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此汇聚,宛如黄河与渤海交汇的壮美,终究融为了一体。 

青岛也成了名族其实的“移民城市”,也正是“移民城市”的气质,深深的印迹到了青岛这片土地。青岛的文化自此发芽、生长,内涵“碰撞”“融合”“创新”的因子,成为“独特”的存在。

02 

印记

作为80后,虽童年时从未去过青岛,但对青岛的印记,从那时便有了。

比如,青岛啤酒,小时候虽然没有喝过,却是数着父亲的啤酒瓶长大的,那时青岛啤酒瓶,根据生产的时间不同,价格不同,年代新的2毛一个,年代老的5分一个;再如,童年时爱看的,由海尔集团出品的动画片《海尔兄弟》,如今笔者不到3岁的儿子,已会哼唱。

后来,曾到过青岛几次,但对青岛的印象,笔者想到的却是黄渤,一口标准的“青岛话”,无论是在戏里,还是戏外,喜感十足。2015年,由他主演的《青岛往事》,以一位青岛人身份,本色出演,再现青岛1904年到1937年,商贸、城市、人文的历史变迁。

黄渤的标准“青岛话”,“哈啤酒”,并非自成体系,而是由中外语言特色汇聚而成:

其一,大批内陆移民的涌入,“青岛话以即墨(老市区自然村、崂山、李村、城阳)、胶州本土方言为基础,融合烟威、昌潍、日照、淮北(苏皖)等地口音,还有两广、江浙口音;

其二,“青岛话”还融合了德语、日语、俄语、法语的词汇,比如,白铁皮小桶被称作“米达罗”,这个词源自俄语中的Ведро一词;下水道叫做“古力”,是音译德语的Gully;把钢卷尺叫做米达尺,是音译法语中Mètre;四轮车称为“轱辘马”,是由日本人引进而来;还有青岛人(yin),也是受欧洲人说中国话影响而来。这些,让“青岛话”,不土,却独具魅力。 

“青岛话”是文化的一种映射,从青岛被租借给德国之后,青岛“融合”“创新”“碰撞”的因子更加突出,而这与青岛悠久的“海洋文化”密切相关。只是,“海洋文化”在中华主流文化中,长久被淹没,正如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中说:“尽管中国靠海,尽管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远航,但是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

或许,这也是青岛被称作“文化沙漠”的原因之一。不过,这并不影响“海洋文化”对青岛的侵染。比如青岛崂山,是中国“海上第一名山”,在这里,秦皇、汉武求仙问药;著名的道士丘处机、张三丰、徐复阳、刘志坚、刘若拙在此修道,相关故事、传说在“海洋文化”中重要地位。除此之外,还有千年传承而来的海洋神话、海洋民俗、海洋非遗、海洋技艺,以及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历史故事等等,他们有形或无形的存在,等待青岛的发掘和诠释。 

海洋文化对青岛的影响,或许是“隐形的”,相比海洋文化,西方文化对青岛的印记,最为明显。青岛老城保留了100多年德国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包括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这些建筑被称作“德国的一个小剪影”。

除此之外,在青岛老城,承担不同城市功能的建筑,都深深印记了德国风格。与其他城市新建的欧式建筑不同之处,在于欧式建筑与青岛城市气质的完全融合,而非“违和”。这正是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典范”,这种融合、开放、创新的思维,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或许,这种文化,笔者认为,可以说是“海洋文化”的现代演绎,吸纳、出新,它影响着这座城市在后续的城市建设、改革开放、行走国际等诸多方面的逻辑思维、发展方向。 

03

时尚

9月10日,重达11.45万吨的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首航在青岛国际邮轮公司码头启航,这标志着一座百年港口,迎来全新的时代。“国际邮轮”,为青岛又增添了“时尚”的因子。

2019年7月,青岛公布《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青岛把打造“电影之都、音乐之岛、创意之城、艺术之城、书香青岛、博物馆之城”都纳入了“时尚”的序列,以啤酒街、咖啡街、音乐街、文化街、风情街等时尚特色街区,青岛湾科技文旅项目为载体,并以此为链接,与文化、旅游、会展、体育、国际相融合……

如此之多的“城”与“都”,“街”与“区”、“展”与“节”,足以让我们对青岛的时尚“野心”为止震撼,青岛对“时尚”的理解或许早已先于中国大部分城市;在山东,也唯有青岛能承载起对“时尚”之城市诠释。而青岛之所以能够承载起,我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洋文化的底蕴,以及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的特质,让青岛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去创造山东的“另一面”。

换言之,时尚是文化的在各个领域的“转型升级”,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在新时代下挖掘、传承与演绎的更高级形式。《三体》有这么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青岛虽然只有200余年的历史,但在晚清之后的100年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纲,融合西方文化,赋予了青岛新的文化内涵与形式。青岛,并非是“文化沙漠”,而是“文化新源泉”。

参考文献:

1。李明春,徐志良,海洋龙脉:中国海洋文化纵览[M]。海洋出版社。2007.07;

2。读城中国。去过几次就以为懂青岛了?青岛才不是这样![OL]人民网。2017.10;

3。时桂山。“青岛”名称的由来[OL]。青岛市史志办公室《史鉴》;

4。鳕鱼·青岛话里的外语[OL]。微信公众号“青岛每日通”[OL]。2016.12;

编辑 | 寒江客  校对 | 高晓丹图片 综合网络

© 新浪山东出品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