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山东NO.2 | 济宁的“文化经脉”

新浪山东
关注△ 执新浪之笔,讲山东故事

编者按
文化之美,塑造了新时代的“山东之美”。在山东,有山、有水、有圣人,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脉的儒学文化,在16地市,亦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它们构成了每一座城的文化谱系,也构建了每一座城的独特气质。文化的惯性,以及由其构建的IP,正成为一座城市崛起最有力的“内生动力”,而这“内生动力”来源于一座城对“原典”文化的挖掘。
2019年,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博览会即将启幕之际,新浪山东重磅推出 [原典山东] 深度原创专栏,以点带面,梳理山东16地市的文化“内核”,发掘每一座城独具特色的文化IP,阐释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文化中感受“灵动”,在城市中感受“厚重”。
作者 | 寒江客 设计 | 刘蒙蒙
来源 |新浪山东头条(ID:xlsdly)
01 历史的“脉搏”
约1283年前,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唐第一驴友”、著名诗人李白先生带着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开启了他的起伏人生。
在入居济宁的那一刻,李白可能没想到,他会在济宁寄居23年。那一年李白36岁,直到59岁才离开,而李白62岁时离世。人生关键的23年,几乎占据了李白的后半生。
他从济宁出仕,从“布衣”成为“卿相”,又从“天之娇子”沦为落魄游子,李白也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从此李白过着写诗、游览、会基友、开山耕种的日子……
济宁成为李白的第二故乡,济宁也因李白而增色。在寄居任城的日子里,浪漫、潇洒的李白没有闲着,他以任城为据点,游遍山东的山川、溪河,留下了众多后世传颂名篇。

△ 济宁太白湖
据考证,李白仅在任城就有遗诗53篇,其中如世人所熟知的《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点怀》等杰作,皆为李白在济宁时作品。
除此之外,李白曾经喝酒、会友、写诗的地方,如“太白楼”“青莲阁”“浣笔泉”“王母阁湖 ”等,如今已成为济宁历史文化古迹,接受现代人的触摸与瞻仰。
或许,以李白先生的名望,足以让这座城市璀璨夺目,只是李白留足之地,仅是济宁历史长河中“一个点”,时光再往前推约1200年,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等,正成为中国原生文明的源泉,积累2000多年的文化底蕴,让济宁充满凝重。

△ 尼山圣境夜景
青色的砖、红色的墙、金黄色的瓦,还有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三孔”古建筑群,以及当代在尼山修建的高72米的“尼山孔子像”,无不体现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文明长河中的历史地位、济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如今,在济宁尼山、曲阜等地,已经连续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高端国际峰会,且这些峰会、论坛已打造成世界文化交流“永不落幕的舞台”,“逐渐树立起在世界儒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济宁的国际影响力,自不待言。

02 运河的“跳动”
济宁,有两个别名,一个是“孔孟之乡”,一个是“运河之都”,济宁还有一个外号,叫“江北小苏州”。无论是别名,还是外号,见证了“运河”对济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政治中心北移,由中原地区转为北方。但江淮的米粮及贡品难以北上,元朝统治集团为适应中国统一,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战略考虑,决定开凿运河。
从1280年到1291年,先后开凿了济州河;将汶、济、卫河连接,与旧运河(御河)连接,又开凿通惠河,通过这三条河流的开通或连接,把大运河从绕道洛阳,直接改为南下杭州,由此得名“京杭大运河”。随后,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延续至民国。

△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
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南通江淮,北达幽燕”,为此咽喉之地,使济宁成为大码头,江南的竹器、瓷器,北方的皮毛与农副产品,都集聚于此,“漕舟三千艘,役夫万二千人,初江淮岁转漕运百万石于京师”,使济宁与临清成为当时山东的经济商贸中心。
在行政管理上,从元朝开始,便在济宁设置了管漕运的都漕运司驻守济宁,后续设置了山东河南都水监驻守济宁、设济宁兵马司。到明朝,朱元璋在1385年把济宁由府改州,管理嘉祥、巨野、郓城三县;1411年,建总督河道都御史衙门于济宁,引汶水入运河,实现了“漕运大通”,到明朝中期,济宁已成为国内33个重要工商业城市之一,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先进城市;到明朝晚期,济宁已经成为鲁西南物质文化交流中心。
到了清朝,济宁城经过修缮、扩建,已经登上“古名城”榜单,并且河东河道总署、河标中军副将署、运河兵备署、济宁卫衙署、临清卫衙署以及管河府、州、县的判署,管闸的、巡漕的署衙等都设在济宁,济宁便有了“七十二衙门”“中国运河之都”之称。
到1776年,济宁升级为“济宁直隶州”,全国各地如山西、陕西、安徽、福建、江西等,在此设立会馆、开设商号,建立手工作坊,成为沟通南北、东西的物资贸易的交流之地。
如此,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经过700多年,让济宁从一个码头发展成为城市,经贸、文化、城建,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济宁崛起于历史长河之中,犹如一座“灯塔”。

△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
在如今的济宁交通运输体系中,仍发挥重要作用:
据2018济宁市统计公报显示,水路通航里程1100公里,拥有各类营运船舶8000余艘,水上运力规模达694万载重吨,完成港口吞吐量5949万吨,货运量4430万吨,货物周转量241亿吨公里。随着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济宁段)航道“三改二”工程等内河航道项目全面开始,到2025年,港航产业对济宁市GDP的贡献率,从目前的4.5%增加至5.5%。
这些数字的增长,既是历史积淀而来,更是济宁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迹的挖掘、保护、改造而来。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我国唯一现世在用的世遗项目。
2018年,济宁提出创建“大运河水运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融入绿色、智慧、可持续发展的京杭大运河,正以科学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运作,历史的“醇香”正在焕发。

03 打通的“经脉”
临近中秋,往事回首,2018狗年央视中秋晚会把主会场设在济宁,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以及融合齐鲁文化元素的舞台呈现,收视率创造历年中秋晚会最高记录;同时,2019猪年春晚,又在济宁设分会场;文化的内核,在新时代,越发生辉。济宁如此,并不意外。
在济宁,以文化为“原点”,将齐鲁文化、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思想价值发挥到极致,从高端学术,到民间传承,济宁既攀登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峰”,又深入乡里民间,将文化用全然不同的方式,在田间地头普及,推陈出新,用点点滴滴,在熏陶,在化人。

△ 2018狗年央视中秋晚会把主会场设在济宁
儒家文化之博大、运河文化之兼容,在济宁,既能看到淳厚的一面,亦能看到灵动的一面;除此之外,济宁还有水浒文化、梁祝文化,它们构成济宁文化谱系的“经脉”,渗透到济宁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个细枝末节,在每个“细枝末节”之上,都能看到文化“原点”的跳动。
在学界成立“高端儒学会讲”,在创意有“孔子形象”IP、“诗礼夫子品牌”IP,在学校有“母子传承国学”,在民间有“乡土讲师团”,在街道有类文化主题公园、小广场,在旅游有“三孔”、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京杭大运河……济宁,将文化盘活了,更亲民,更融入。
最为重要的是,以文化链接科技、旅游、商贸、精神,链接世界,“文化”是先贤们留给这座城市最有价值的遗产。如今的济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一点一点挖掘出来,赋予这座城市以厚重的美、文雅的美、灵动的美,济宁文化“经脉”的跳动,越舞动,越铿锵……

编辑 | 寒江客 审校 | 拾冷
图片 综合网络
© 新浪山东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