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滨州

天南地北滨州人,表白我的城!

商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前不久笔者在乡情散文《有一种美丽叫滨州》中提到了与滨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颇有渊源和交集的两位名人,一位是孙武,一位是范仲淹,两人在滨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孙武是兵学家之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滨州人文化基因和情怀的根源,古今学界对他们的研究也是如汗牛充栋,我没有对他们的生平和经历进行过深入考究,所以对于二人历史的贡献也不好过多论评。但是从滨州人对他们发自内心的那种敬仰,对他们身上文化基因的那种传承,不仅彰显的是他们流芳千载的人格魅力,也说明了在人类文明闪耀的璀璨群星中,他们是不可或缺的,一直熠熠生辉。

其实滨州人不仅广布天南地北,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群星荟萃。那天和建林哥聊起滨州人这个话题,他微信第一时间就发给了关于李之仪和杜受田两位名人的资料和信息,他对滨州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名人有过系统研究,所以这些影响滨州文化生态的名人事迹都装在他的脑子里,滨州老俗话说“刚熟哩”。

据史书载,李之仪为北宋词人,自号姑溪居士,为滨州无棣人。哲宗元祐年间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从李之仪师从东坡就能想见他的风骨高洁和才华横溢。他尤其擅长词作,其“多次韵”小令长于淡语、景语、情语。他很注意用词的精巧,在词的意象营造和情感的含蓄传达上自成风格和清流。《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也是他的代表词作,“立意造语学民歌与古乐府,即景生情,即事喻理;以水言情,情感真挚细腻,委婉含蓄。”初已问世,即在坊间广为诵读传唱,一时洛阳纸贵,千百年来如珠似玉,甚为称道,妇孺皆喜传诵—“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还有一位在滨州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就是杜受田,为滨州滨城区人,咸丰皇帝之师。杜受田生于“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的家世显赫的杜家。杜家在明清是名门望族,曾有“一门七进士”和“父子五翰林”,杜受田的父亲杜堮为清嘉庆年间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据史书记载,杜氏家族自1500年前后入仕,仅明清两朝的秀才就有350名,文官正式做过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有40名。咸丰皇帝对杜受田深为倚重,赞其品端学粹,正色立朝,并称自己即位后“周咨时政利弊,民生疾苦,尽心献替,启沃良多!”后世评价杜受田“为臣为子忠孝两全,为臣为相殚精竭虑。”

现在的滨州有杜受田故居供后人瞻仰追思,当年李之仪虽颠沛流离,卒后葬于江苏当涂藏云山致雨峰,但还是被供奉于后世庆云县城的“乡贤祠”内。因为古无棣县所辖区域包括了今天的滨州无棣、德州庆云县以及沧州市盐山县庆云镇,后分为东西无棣,当时就都属于一方水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现在的滨州一直还是把杜受田和李之仪作为自己滨州的先人尊崇着。

其实滨州市的前身惠民地区所辖的县市区比现在要大得多,地域空间比现在也要广袤得多。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惠民地区的历史沿革来看,少的时候管辖的县区有12个,多的时候能到15个,现在东营的广饶、利津、垦利,淄博的桓台、高青,德州的乐陵、临邑都曾隶属过惠民地区,可以想见当初地貌广阔,人烟阜盛的情景,直到1992年,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行署驻滨州市,也就有了现在滨州市的雏形。在历史上,滨州周边的广饶,庆云,桓台,高青始终就和滨州市辖区的县区如一家一般,商贾交往频繁,辖区临界村庄都是亲戚连着亲戚,婆家广饶,娘家博兴的了,孩子在北镇、惠民、沾化上学就业的了,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守望相助,从来就不是那么泾渭分明。

滨州从空间地域上来说,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或者说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滨州北临渤海,又有黄河从西到东越境穿城而过。建林哥在一首诗中曾感叹“中华民族的历在哪里,在黄河的波涛里;中华民族的根在哪里,在黄河的神韵中。”黄河是滨州人性格的符号。滨州辖区内还有广袤无垠的鲁北大平原,西南的邹平还有丘陵分布,沿济青高速过了淄博往西两侧就是山峦起伏,远望去,层林密布,峰岭叠翠。南到淄博张店,东到风筝之都的潍坊,西到泉城济南,北到首都北京,1个多小时车程,最远的北京开车也就是3个多小时就到了。所以滨州人不仅走南闯北的多,天南海北分布得多,天南海北到滨州的人也多,滨州成了滨州人的滨州,也成了无数在滨州工作生活的人的第二故乡,他们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述说着,惦记着他们心中和眼中最美的滨州。

因为临海,临河,既有平原,又有山地丘陵,所以滨州人的性格中就融汇了渤海的粗犷,鲁北平原的坦荡,黄河的浑厚和山野的质朴。我因为曾经长期在滨州沾化工作,也一直深受滨州乡土的人们这种性格的浸润和濡染。滨州人的勤劳,朴实,能出大力,肯吃苦为滨州人在天南海北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和声誉。滨州人敢闯,擅闯,能闯,别人干不好的,滨州人能想法蹚出路子干得顺风顺水。博兴的厨房设备,当初发端于一个小产业,滨州人愣是凭着一股闯劲做到了南方的广州,上海,西北的西安,兰州。我的一位干哥,一直做厨房设备销售和安装,围绕甘肃敦煌,连续十多年深耕西北,结交了很多从四面八方来到西北创业的宾朋。博兴厨房设备一直到如今在全国都保持了领先的市场份额。那些走南闯北的滨州人把博兴厨具送达四方的同时,还不忘把孝子董永的故事传播到五湖四海,很多不熟知的人都知道了历史上的惠民地区,历史上的滨州博兴还是孝子的故乡,滨州人的孝和信也通达天下。

那个年代也是滨州沾化冬枣种植开始发轫和发展的时期,2000年前后,沾化冬枣从庭院走向了示范田和示范园种植,每年国庆前后,冬枣下市,沾化和滨州大地又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举家游园采摘的,批发的,贩运的,各种声音,南腔北调,汇成了丰收年景欢乐喜庆的海洋。沾化,滨州,随了那一颗颗红彤彤的冬枣名扬天下,把大美滨州的“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带给了南来北往的客,那一串深红,那一口甜脆,成为天南地北滨州人想滨州,念滨州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和基因。后来,有河北,北京等地的乡下了和城里人把冬枣树移植到他们的乡土和庭院里,想让甘甜爽口的冬枣在他们的田园和院子里生长,开花,结果,需要管理和技术。“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些沾化人,滨州人二话不说,就跟了去,手把手地教,直到他们熟练掌握了冬枣管理的技巧。那种热情、真诚、利他,成为滨州人在外地人评价中的加分项。如今的冬枣早已是如天南地北的滨州人,在河北、山西、北京扎根结果,成为滨州连接天南地北的桥梁和纽带。

(作者:崔洪国  文字有删减)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